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520节
  这里的两万匹,只是马场的战马数量,而在这个数量基础上,每年孕养的战马,也不过只有两千到两千五百匹,换言之,想要依靠甘肃山丹苑马寺打造一支两万多的战马群,需要十年之久。
  可见马匹的数量一直无法大量补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好在大明马场也不是只有这些,在贵州、东北、山西与陕西等地,还是有些马场支撑着。
  即便如此,大明的战马数量依旧难以快速增长,几年内是别想看到多少产出了。
  “将去年晋商送来的战马,朵颜卫送来的战马,送到甘肃山丹苑马寺吧。”
  朱允炆有些无奈。
  铁铉、徐辉祖虽然很是不舍得,但也只能忍痛割肉,原因无他,优良的马种太少。
  培养马场,必须有足够出色的马种。
  马这类东西,是很讲究血统与基因的。如果没有好的马种,一代强,二代弱,三代估计就成骡子了,到时候养出个寂寞,谁受得了?
  可让人不得不低头的是,大明还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马种,像是鞑靼野马、大宛马、蒙古马,阿拉伯马等,就没一个是大明的,至于汗血宝马,那也是西方的产物,在丝绸之路尚未打开的时代,是没几个人能牵着这些马到大明的。
  至于打开丝绸之路,现在也不合适。西面的亦力把里现在很乱,帖木儿帝国又野心勃勃,想派个人谈判个和平通商都不可能。
  朱允炆看向宋晟,道:“马场对大明有多重要,无需朕多说。朕希望你重回甘肃,统管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宋晟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臣定不辱命。”
  朱允炆上前,亲自搀起宋晟,严肃地说:“你曾镇守凉州,威慑鞑靼与瓦剌,现在朕将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交给你是放心的,待春暖花开时,朕给你送行。”
  宋晟谢恩。
  朱棣、徐辉祖、铁铉等人有些羡慕,谁都清楚马场容易出功劳的,再者,北面就是鞑靼和瓦剌,说不得还可以出门杀几个人,领点功劳。
  待在京师,实在是无功劳可取啊。
  朱允炆微微点头,很大方地表态:“回去之后,拟定一份文书,需要多少钱粮,从何处调人,调战马几何,尽早呈送上来。甘肃山丹苑马寺卿人选,你自己来挑。”
  宋晟心头感觉十分舒坦,跟着这样的皇上办事,不做出点政绩来都对不起他。
  养马场选定后,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朝-鲜,道:“前段时间辽东传来消息,朝-鲜内部可能有变。朕揣测,李芳果很可能会就此失去王位,李芳远将战胜李芳干成为新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怕是个精明人,他一定会派人出使大明,朕认为这是一个交易战马的好机会。”
  铁铉微皱眉头,大明对于朝-鲜的消息知道的不多,但基本的势力格局还是清楚的,李芳干明显占据优势,松京就在他的势力边缘上,那李芳远的势力范围却有些远,想要赢下李芳干怕是不容易。
  但看朱允炆的神态,似是十分笃定,又不敢出言直接反驳,于是铁铉说道:“皇上,朝-鲜谁作国王,都会遣使臣来大明请封。若在请封时议马策,多少有些不妥,存在交换之嫌疑。臣以为,可在册封之后,再议马策。”
  朱允炆想了想也是,事情虽然是分开办的,但如果事前说,多少有点威胁、交换条件的意味,道:“是朕考虑不周了,那就做好接待准备吧,南洋诸国与琉球使臣都在路途之上,务必好好接应与招待。”
  “臣等遵旨。”
  解缙等人答应。
  “可还有事?”朱允炆问,见兵部侍郎刘儁欲言又止,便问道:“刘侍郎,可是铁尚书封了你的口,欺负了你,不敢说话了吗?”
  众人看向刘儁,不禁有些笑意。
  刘儁连忙否认,道:“臣只是在想,眼下瓦剌内部斗争的厉害,我们是否可以借此机会交易一批战马。朝廷前策之下,商人北出多取珠宝、皮毛之货,鲜有战马,若是命商人以收购战马为主,马场战马岂不齐备?”
  朱允炆坐了下来,平静地说:“谁来给他解惑。”
  铁铉一施礼,对刘儁解释:“朝廷准商人出关,最关键的是索其情报,知瓦剌与鞑靼虚实。这一点无论哈什哈,还是马哈木,亦或是阿鲁台等人,都心知肚明。但他们没有对商人动手,是因为他们需要商人送来物资与补充。”
  “若商人突然转性所求战马,就意味着事情发生了变化,商人不只是大明的探子,还可能会成为大明的骑兵,成为大明攻击自己的力量。他们自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再者,眼下马哈木与哈什哈内斗,正是战马缺乏的时候,此时商人大肆采购战马,谁会交易?不仅不会交易,怕还会在商人归途中抢掠战马。”
  刘儁皱眉道:“如此说来,我们想从瓦剌与鞑靼手中得到战马就不可能了?”
  铁铉、解缙等人哈哈大笑起来,刘儁更疑惑了。
  郁新看了一眼刘儁,解了他的疑惑:“当然可以,他们会把送战马送到大明来。”
  “送?”
  刘儁有些惊讶,且怀疑。
  解缙看了一眼铁铉,那意思是,你这个侍郎咋就看不穿三步棋之后的事,走出一步,自信地说:“瓦剌内部分裂,斗争迭起,然而马哈木并不是好对付的,加上其是买的里八剌的女婿,有些瓦剌部落跟着他一起反抗哈什哈。”
  “两人想要分出胜负,并不容易,更大的可能是一方遭遇损失,继而请求支援。向鞑靼请求支援,鞑靼怕是不会给他们,但如果他们低头向大明请求支援,呵呵,那他们就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战马。”
  ps:
  后天生日,今天有空去聚餐喝酒去了,哈哈,就一章,后面我继续努力,感谢大家支持……
  第六百一十四章 杨溥是个大忽悠
  议事之后,各自散去。
  朱允炆站在武英殿外,看着天空,原本遮日的乌云缓缓散去,阳光散落,宫墙的影子显现出来,凉意之外,多了几许暖意。
  刘长阁匆匆走了过来,行礼后,低声禀告:“接山东安全局急报,茹瑺扣押了高阳郡主,正在返回京师的途中。”
  朱允炆吃惊地看着刘长阁,道:“朱高煦被扣押了?茹瑺,他不是在山西,怎么跑山东去了?”
  事情有点乱,朱允炆一时无法明白过来。
  时间与空间都不交叠的两个人,咋就突然出现了关系……
  刘长阁也有些挠头,这件事说起来就是那么巧,也活该朱高煦倒霉。
  朱允炆听着刘长阁的汇报,脸上的表情很是精彩,惊讶,愤怒,大快人心的笑。
  事情并不复杂,一个山西移民说了代王朱桂的坏话,被朱高煦听到了,要打死他,结果先是被宋礼阻拦,后又为宋正臣威胁,最后直接被茹瑺给抓了起来……
  眼下北面的猛人就这么多,朱高煦一次碰到三,也真是不容易了。朱高煦被抓,还是以扣押的方式押送京师,这种结果朱允炆自然是拍手称快。
  朱高煦此人参与缥缈楼,勾结公子李祺,虽然只有人证没有物证,朱允炆真想收拾他,还是绰绰有余。但考虑到朝廷还需要朱棣,朱允炆忍了下来,只不过用了点手段,将消息放到了中军都督府的文书中。
  朱棣看到了那封文书,打了朱高煦,并入宫请罪。
  朱允炆见了朱棣,看着那封文书安慰朱棣,说不过是曹国公府的一些手段罢了,朱高煦一表人才,有勇有谋,心思灵活,做事周详,很有上进心,如此聪明娃,肯定不会干出这种事来。
  朱棣当时是汗流浃背,回到家之后又打了一顿朱高煦,原因可能是朱允炆夸朱高煦夸得太好了,当老子的朱棣竟然没发现儿子还有这么多优点,一时气恼的缘故……
  朱高煦不是朱高炽,他身体健全,行动方便,严格遵守小杖受、大杖走的规则,一看朱棣都抽刀子了,当然要跑路,这一跑,就跑出了凤阳,山东济宁……
  朱允炆笑了两声,突然笑不出来了。
  茹瑺为民出头,抓了恶霸朱高煦,是正义弘扬的正能量故事,可问题是,茹瑺是官,朱高煦是高阳郡王,皇室宗亲。
  按照朱元璋设定的规则,《大明律》是治理大明百姓的,不是治理皇亲国戚的,皇亲国戚犯了错,是按《皇明祖训》来办的,朝廷官员是无权处置的。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都是扯淡,糊弄天真无邪百姓的话。
  《皇明祖训》写得清清楚楚:
  【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
  大致意思就是,皇上的亲戚犯了法,交给太子处理,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罪,就与亲戚们开个会,之后皇上摆个席,这事就过去了。
  在上面这句话之后,还跟着一句要人命的话“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这就直接说清楚了,哪怕是皇亲国戚犯了法,犯了罪,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你们是可以张嘴说话的,但是不准伸手抓人。
  茹瑺抓了郡王,直接就是违背了《皇明祖训》,违背了太祖的意志,这就太授人以柄了,眼下这么多叔叔还在京师呢,一旦事情闹大,非要自己表个态,太祖的话还算不算话,那自己该怎么办?
  如果自己袒护茹瑺,估计朱元璋的坟头会冒出来一群哭叫的儿子。如果自己袒护朱高煦处理茹瑺,那朝廷百官还不炸了锅,不,已经不是百官了,而是千官!
  该死,朱高煦还真是一个惹祸精,早知道不让他跑出去了,现在好了,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刘长阁见朱允炆长吁短叹,补充了句:“佥都御史宋正臣认为茹瑺此举违背祖训,便摘了茹瑺的官服官帽摘了,扣押下来之后,与高阳郡王关在了一起,两人被押入京……”
  “什么?”
  朱允炆懵了,这是什么操作,茹瑺扣押了朱高煦,宋正臣扣押了茹瑺?
  没错,茹瑺是巡抚,权势逼人,又是内阁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朝廷重臣,按理说一百个宋正臣也动不了茹瑺,可问题是,朱允炆认为宋正臣是个人才,让他盘查移民区的同时,给了他一个“勘明地方,处置奸佞”的权利,也就是说,宋正臣有权处理移民区域内的官员……
  这个权利的给予,也就是让宋正臣处理个知县时用用,七品官随便整,最多到知府。可宋正臣自己不这样认为,面对茹瑺这种朝廷重臣,他竟然也给用了……
  “那丁景福、杨溥等人呢?”
  朱允炆问道。
  刘长阁道:“随同一起返京,据说宋正臣扣押茹瑺,还是杨溥的主意,但这个消息还没有得到证实。”
  朱允炆眼前一亮,杨溥的主意?
  这个家伙为人谨慎,看似老实忠厚,实则心里花花肠子一堆,在大同的时候就忽悠胡濙去找马哈木谈判,结果把马哈木的野心勾起来了。现在他又忽悠宋正臣抓了茹瑺,这未尝不是一步好棋……
  刘长阁见朱允炆沉思,主动提议:“皇上,可需要派人释放朱高煦与茹瑺,免了麻烦?”
  朱允炆沉思再三,微微摇头,道:“有人想要立威,天下人都看着呢,朕又如何能拒绝?让他们入京,大朝觐热闹点也好。”
  茹瑺年龄不小了,在朝廷中摸爬滚打熬过了洪武风雨,可不是什么愤青,而是老谋深算,深沉老道,他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依然敢于扣押朱高煦,其用意,可不是朱高煦本人。
  这个老狐狸是想借朱高煦发威,告诉全天下的官员,他茹瑺在处理山西移民问题上是容不得沙子的,哪个敢虐待、欺负山西移民百姓,他就敢于斗到底。
  不信你们都睁开眼看看,皇亲国戚,高阳郡王,燕王之子,老子都敢抓,你们这些地方官吏算个求。
  朱高煦只是一个倒霉蛋,茹瑺不直接来京师参与大朝觐,绕路跑来跑去,不就是想抓个典型嘛,哪怕他不抓朱高煦,也肯定会抓一个李高煦、张高煦之类的来京师。
  既是如此,那就配合配合他吧,移民五十万,居功甚伟,有点要求还是要满足的,至于朱高煦,估计免不了一顿胖揍……
  “还有其他消息吗?”
  朱允炆走着问。
  刘长阁跟在一旁,尽量用身体挡着寒风:“国子监杨士奇举荐的冉忠,经安全局核查,确系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冉求后人,其家族已是衰落,冉忠这一脉,只有八个族人。”
  八个?
  朱允炆眉头微皱,到这个程度,基本上也就是一脉单传或两脉传承了。
  “还有呢?”
  “皇上特意嘱托的,安全局也调查过了,其虽家境偏差,却书籍满堂,尤以儒家学问为主,批注最多的书主要有《论语》、《春秋》、《大学》……”
  刘长阁说着,多少有些疑惑。
  调查冉忠,为啥要调查他看的什么书?
  朱允炆听闻后很是满意,吩咐道:“请他来京师一趟吧,要快。”
  刘长阁答应着,见朱允炆心情不错,问出了心头的疑惑:“皇上为何只点出了高阳郡王,对魏国公府的徐增寿……”
  作为“同党”中人,李增枝住过单间,朱高煦享受过板子,可徐增寿却没一点额外待遇,这有点说不过去。
  朱允炆将手藏在袖子里,外面的天有些冷:“朕点出了朱高煦,唯独放过徐增寿,原因只有一个,朱高煦是藩王之子,徐增寿不是……”
  借朱高煦敲打下朱棣,告诉朱棣,你儿子犯了错,但我没处理他,这是给你面子,要好好办事,要不然让你儿子好看。如果换徐增寿敲打徐辉祖,那就完全没必要了,徐辉祖是个老实人,也很清楚界限在哪里,他是不需要敲打的。
  当然,徐增寿会不会因为李增枝找他喝酒聊天而害怕,那就不得而知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