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 第211章
  “听说准备种一波土豆。”一个队员开口道。
  这个时节,种一波秋作土豆倒是合适。
  “土豆?种这个?”听到种土豆,有上了年纪的队员就皱着眉头,显然是有些不赞成的。
  要知道种土豆和种红薯可不一样。
  两种作物虽然都是薯类,但在安琼县这个地方,土豆其实不太受当地人的青睐。
  其中的原因有几个。
  一就是,它的种植投入较大,一亩地需要的种子不少。
  二是,它适合栽种的季节,有其他更优的选择。比如秋作土豆,再晚一点当地就可以播种冬小麦了。春作土豆的话,正值三四月的好时节,其他作物比如红薯、玉米,也可以育种了。
  三就是,种子退化的问题。当地关于土豆有一种说法,所谓“头年大,二年小,三年四年不见了”。要保证土豆的产量的话,必须年年都调种换种。而这调种换种,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算下来其实很不划算。
  最后就是,这个时代的土豆产量,并不算太高,还有保存时间短的缺点。
  “还不一定呢,大队上有那么多土豆可以种吗?”对于准备种土豆的说法,有队员认为还不确定。
  听到这话,况叶倒是在心中点了点头。
  据他所知,土豆并不是他们生产大队常种的作物,如今大队的仓库中,想要找到足够做种的土豆显然不现实。
  就算不考虑调种换种问题,和之前一样从队员家里收集种子,也几乎是杯水车薪,毕竟队员家的自留地也基本上种得很少。
  至于找公社调拨土豆种,现在看来也是一件难办的事。
  原因就是现在安琼县的局势比较乱,政府职能也受到了些影响。
  虽然现在丰水公社在乔书记等一波人的管控下,还保持这比较安稳的状态。
  但出了丰水公社,乔书记他们想办事就有些难了。
  “唉,也是。”有队员叹气道。队员也是知道现在外面的局势,想要凑齐土豆种,想也不太可能。
  “莫叹气,现在至少是没那么干了,能种点东西都不错了。”看着一些队员面露忧色,年长的队员笑着开口道。
  他经历的干旱、水灾有不少,今年的春夏连旱的确是近二十年来都少见的旱灾,但从七月中旬开始,至少是下了几场雨,不至于让人完全没有活路。
  “是啊,现在至少这地能种点东西了。”听着这话,有些队员也开口庆幸道。
  如此,闲聊的话题才逐渐轻松起来。
  闲聊间,况叶和周围的队员们却没有耽误手上的活,等到收工的时候,仍然保持这平常劳作的水平。
  就这样,九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况叶所在的一小队,空闲的土地全部被整理了一番,准备好种植下一波作物。
  最开始种植的那一波红薯,也到了收获的时候。
  这算是第一波收获的秋粮,不少队员都想参与,想第一时间感受一下收获的喜悦。
  但这一波红薯不算多,不需要那么多劳力,小队长陈繁荣安排多余的劳力去播种秋种的作物。
  况叶和简修文、刘康民,正处于二十出头的年纪,三人也算是队上的劳壮力,倒是被安排去收红薯,不过是运送红薯归仓的那一批人。
  肩挑着沉甸甸的箩筐,况叶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看着前边洋溢着收获喜悦的队员,也不自觉的露出笑脸。
  今年的干旱造成其他的秋粮基本绝收,但在收获红薯这一刻,队员们还是挺高兴的。
  红薯作为主食,虽然有着不小的缺点,但它的产量却是远远超过其他作物的。
  哪怕是经历过干旱,九大队收获的这一波红薯有所减产,但加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
  而且这一波还有一个新品种,就是况叶当初给县农业局的蜜薯,如今的安琼蜜薯一号。
  其产量远远超过另外几个品种,而且其耐旱性也非常的好。
  今年九大队种植的这一波蜜薯,成活率有八成,不过因为当初的红薯种有限,种植的面积并不大。
  因为是新品种,在收获的第一时间,队里就记录了一下蜜薯的产量。
  平均的亩产在两千五百斤左右。
  这样的产量,惊到了九大队的所有的队员。
  要知道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其他品种的红薯也很难达到这个亩产。
  而今年前期那么干,又因为干旱期间缺少管理,再加上后面的两个多月雨水也不算多,这蜜薯竟然还能有两千多斤的产量!
  这说明种子站的工作人员当初说的最高亩产五千多斤,应该是真的。
  一时间,知道蜜薯产量的队员们,心底都雀跃起来。
  这蜜薯明年一定要多种!
  这几乎是所有队员的心声。
  有了这个蜜薯,遇到荒年的时候,就能够有更多坚持下去的底气。
  “这蜜薯大部分要来留种,进窑窖之前还得在筛选一下。”
  况叶挑着箩筐,抵达存放的红薯的窑窖时,被人拦了一下,让他先不要把红薯挑进窑窖。
  对此况叶也表示理解,毕竟留作薯种的红薯,得保存到明年三四月,要是有坏的红薯混进去,窑窖中的红薯就容易腐烂。
  队员让他直接把装有红薯箩筐留下,他们这边有人进行筛选,旁边还有空出来的箩筐,可以继续回去装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