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745章 三路入陕
  赵昺初来大宋朝,最初的感觉就是迷糊,分不清自己在何地,有时觉得这里是现代的某地,可并非如是;有时地名与现代相同, 可又是此驴非彼驴。即便现在的大都,也就是现代的北京城,明明金中都故城西苑有太液池,但大都城中也还有潭水也叫太液池,还同样有琼华岛。
  后来赵昺也渐渐明白了,中国的地名向来有依据山川形势命名的传统,古今千年沧海桑田,河流改道, 山势改变, 导致有些地名留下了,却也驴唇不对马嘴;而有些地名则随着地理的改变而随之转换了名称。就如这太液池,也是因为皇苑里都需要座太液池,唐朝的太液池在长安,大宋的在开封,蒙元在大都自然也要有一个了。
  关中的得名也是如此,顾名思义,指的是关隘之中。那么关中又有那几座关隘,那便是号称‘关中四塞’的萧关、武关、散关,以及以及函谷关(潼关)。四道关隘挡住了进入关中平原的道路,将其隔离于黄土高原之上。
  一提到萧关,可能大多数人脑海里首先蹦出一句诗: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赵昺记的前世的老师解释过萧关与燕然是虚指,分别代指“边塞”和“边防前线”,,借汉喻唐, 表现出了守边将士的爱国豪迈之情。
  前世因为古今地名的缘故,赵昺并不清楚两地的确切地点,也就稀里糊涂的过去了,反正考试照此作答就对了,可来到这个时代才知诗人的脑洞实在有些大。才明白两者相距数千里地,纵然唐代在燕然山附近有北庭都护府,要说它的侦察兵都跑到关中侦查了,除了要造反,也实在没有别的解释了。
  作为关中四塞的西北屏障,萧关位于六盘山山口。而六盘山脉横贯今陕甘宁三省区,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其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另一方面来说,萧关也是游牧民族入侵关中的孔道。
  唐时为防备突厥,曾专门设立萧关大总管一职,统率重兵,守卫关中。宋时西夏崛起,宋廷在汉萧关旧址以西修建了一座新关,亦称萧关,以备西夏。除此之外, 萧关还是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是汉朝与西域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
  至于散关,赵昺前世则是从陆游的‘铁马秋风大散关’一句诗中听闻的。其地处秦岭与陇山分解的一处山谷的北端,是连接关中与川蜀的咽喉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所谓“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这样的评价。
  秦末刘邦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最后就是经由散关出的陈仓,进入关中,一举击败章邯,据有关中。三国时期,曹操就是从散关进攻汉中张鲁的。而诸葛亮北伐关中,六出祁山,走的也是散关。
  到宋金元时期,散关更是成为三方争夺的关键点。南宋名将吴玠吴璘,也凭借散关地区的有利地形,多次大败金军。陆游是个主战派,曾参加在南宋川陕前线的抗金活动,当时他就谋划过出散关攻关中的作战计划,这也是后来他写“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缘由。
  武关位于关中东南,所处的山谷地带,是由汉水支流丹江穿过秦岭切开的。沿此通道北上,即可直达蓝田、长安;如果南下,顺流可达南阳盆地。其在历史最出名的时刻,当属刘邦趁项羽率军在河北迎战秦军主力,他自己则趁机走武关偷取了关中,将力可举鼎的霸王气了个半死
  “陛下此策可行!”陆秀夫言道,“当年汉高祖欲取关中,惧于函谷关之险,便走武关抢先一步进入咸阳,在随后的楚汉之争中占据了主动。如今看来,武关虽险,可一旦攻克此关,便可直驱蓝田,长安将无险可守,轻取关中;再则武关距离长安路途遥远,即便汪氏抢先一步占据长安,可也来不及救援。何况我朝已经占据了南阳,并控制了武关。”
  “陛下一次北伐便力主控制伏牛山、桐柏山一线,并布置了重兵。在此次北伐之后就自武胜关出兵迅速夺取了南阳,并抢占武关,并屯重兵固守,现在看来真是料敌预先的神来之笔!”江璆点头也赞道。
  “朕愧不敢当,只是当初为了谋夺中原布下的一招伏手而已,至于夺取武关也是防止我军北进中原后,防敌自此穿插,迂回至我军后方而已!”赵昺看看身边的邓光荐,干笑两声谦虚地道,他可不敢‘狂妄’,否则又要被其训斥。
  “陛下不必自谦了!”邓光荐却是冷哼了声,却又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道,“当年诸葛孔明隐居于隆中,汉昭烈帝三顾茅庐向其问计,作隆中对,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建安二十四年,昭烈帝攻取汉中,远在荆州的武圣关羽立即北伐,策动襄樊战役,可惜败亡。而今陛下却可实现当初武侯的构想,也算以慰先贤了!”
  “先生过誉了,朕实在汗颜!”赵昺听了却是不敢当,向众人拱手道。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给刘备提出谋取关中,以此控天下的战略规划。按照战略构想,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应该更进一步,攻取关中。而关羽应该夺取南阳盆地。若实现则关中与荆州两个战区就可以靠武关打通联系,这样蜀国两支大军就能够互通声气,便互相援助,不至于一方孤立无援。
  刘备攻取汉中,远在荆州的关羽立即北伐,策动襄樊战役。而后来关羽败亡,被迫走了麦城,事实上也是因为孤军为强敌所困,远在汉中的刘备救援不及之故。可关羽北伐失败,也导致诸葛亮定下的战略规划彻底破产,蜀国实际上从这时起就已经输掉了谋夺天下的本钱了。
  “陛下谋略不输武侯,恢复川蜀后就谋夺了关中,当时看似无意,实则已经为今日的形势奠定了胜局。在出兵武关之时,可自汉中同时趁汪氏后方兵力空虚之际取了陇南和陇西之地。其没了根基,长安又不可得,便是进退不能,再无作为了!”江璆捋须笑笑,为皇帝打圆场道。
  皇帝自幼受教于应节严、邓光荐和自己三人,但其与应节严最为亲密和敬重,可谓恭顺;对自己则是多了尊重,少了畏惧,常常是一言不合便会争辩;唯独对邓光荐是敬畏有加,无论其对错从不敢争辩,见了其恨不得绕着走,至今仍以先生称呼,少有直呼其官职的时候。
  “陛下,三路动兵围剿汪氏,收复关中。当下第七军驻扎在南阳,可即刻调动出武关进军长安;驻扎于汉中的第十军也能在接令后出散关,攻击陇州;可山西兵力匮乏,御前护军已经规建,只有骑一师在太原,而其一旦离开,山西则失去弹压,唯恐生乱啊!”江钲这时言道。
  “嗯,山西乃是蒙元权贵和汉侯聚集之地,对我朝敌意甚深,虽已归降,却仍有心怀不轨者,一旦我朝兵马尽皆离开,失去弹压便会蠢蠢欲动。是否自山西进兵,陛下还要多加考量!”陆秀夫听了面色凝重地道。
  “当前大都城已经被围困,外围州县尽被收复,形势尽在我朝,朕以为可从围城诸部中抽调部队前往山西镇守,并支援骑一师作战!”赵昺言道。
  有人要问,既然函谷关和潼关乃是天下极险,易守难攻,为此才选择出散关和武关破敌,赵昺为何又要坚持要走此路线呢?其实崤函虽险,却是仍有破绽的。
  在黄河北岸的几字形拐弯处,流经山西处有一个蒲坂。这里黄河流速变缓,易于渡河。古代从中原地区攻取关中,一般难以正面攻破函谷关-潼关防线。所以一般会选择迂回攻击。路线有两个,除了东南方向的武关,另一个就是西北方的蒲坂了。
  对蒲坂大家可能不知,但是提及神雕侠侣中的风陵渡便知了,此渡正是蒲坂最大的渡口。而大家发生于此最熟悉的战事,也许当属三国时期曹操攻取关中之战了。当时马超韩遂占据关中,起兵反抗曹操。前者凭借崤函之险,打的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正面对敌吃了大亏的曹操决定绕路,分出一军北渡黄河,然后西渡蒲坂,抄了马超的后路,大破关中诸军。
  毕竟崤函之险所守卫的,无非是关中平原。而关中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敌人只要到了这里,就能让守军军心涣散,失去斗志。因为他们要守卫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后世攻取关中之军,一般也都选此路线。
  赵昺坚持仍从此方向进攻想先汪氏一步抢占长安,而当前这条路线是最短的,如此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为后续入关中的部队争取时间,并赢得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