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明之雄霸海外 > 第204节 己巳之变
  尽管有颜常武的提醒,袁崇焕也上书皇帝,奏请他加强龙井关、大安口等关隘防御,但是历史有它的巨大惯性。
  当天差不多十一时的时候,龙井关门打开,城里最大的“吉利商号”的骡马正在出关。(龙井关:在遵化市的东北处不远,而北平的东北偏东方向则是遵化市)
  只要蒙古人不来入侵,与他们的生意不会中断,哪怕是辽西前线与女真人打生打死,龙井关与蒙人的生意始终不断。
  而且那些生意,夹杂着铁器、茶叶、盐巴和粮食!
  是不是蒙人全数收下,还是给了什么人,值得打个问号!
  先前朝廷因某个重臣说此地有人吃里扒外,朝廷专门派人前来检查,结果发现一切都符合手续要求……查无实据,再无下文!
  吉利商号已将上上下下都打点过,把关官兵连检查的步骤都省了,就挥手放行。
  他们的马队十分庞大,把城门堵个结实。
  突然间,北面的道路上烟尘弥天,大量的人马像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涌来。
  渐渐靠近城池,茫茫一片全是人,旌旗如云一般在平地上飘荡。
  有人看见的是蒙古人的旗号,但随即!
  “是北虏!”有人凄厉地大叫道。
  “女真人来了!”
  “快,快关闭城门!”
  鸡飞狗跳,急切间哪能想关就关,
  战马轰鸣,疯狂冲来,可看到女真人丑陋而凶恶的面孔。
  而此时城门口已一片混乱,在外面的民众拼命地逃回来,堵塞城门,加上那些商队马队装备货物的车仗骡马……吉利商号的人就是奸细!
  他们城内四处造谣,大叫大嚷道:“不好了,女真人杀来了,大家快逃啊!”
  以此蛊惑人心,他们还将大量的人群堵在门口,一时半会儿官军哪里还有机会关门。
  时机稍纵即逝,女真骑兵无人抵抗,径直抢城!
  城头劈劈啪啪地放箭,却哪顶得上事!
  为首一个敌酋,身如铁塔,浑身披挂,马如猛兽,他抓起一把硬弓,弓弦上的箭头竟有小儿拳头之大!
  他一搭三箭,往城墙上射去。
  疾若闪电,连续三声的惨叫,躲都躲不及!
  此酋正是北虏大将阿济格,乃老野猪皮努尔哈赤生的第十二小崽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
  他英勇善战,但是缺少智慧,性格粗暴,打仗是把好手。
  吓得原本脚踩城垛往下射箭的明军把头缩了回去,眼睁睁地看着女真骑兵冲到了城门口!
  ……奸细们见状把路障撤了,放女真骑兵迅速将城门内外控制。前后发生的事只没一会儿,重镇龙井关的城门已落入女真人之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杀啊!”女真骑兵进城后狂勇突进,城里一片混乱。
  一个小时之后,女真人就控制了龙井关,然后阿济格毫不停留,继续出击,直扑汉儿庄城!
  龙井关,明朝皇帝的注意力有所顾及,加固防线,增加兵员,却终究改变不了雄城的结局。
  后金军攻城,多用奸细,里应外合,轻易得手。
  ……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大安口,大安口守军见到北虏大至,肝肠寸断,竟然一哄而散。
  可见,失地在于民心之失,军心之散也!
  后金皇太极因无法攻克关宁锦防线后,1629年10月下旬,皇太极率后金兵与蒙古兵约十万之众,避开山海关,绕道蒙古哈喇慎部,突袭喜峰口以西长城边隘大安口、龙井关、马兰峪,进入内地。
  一日之内,警报迭入北平,朝廷震动!
  史称“己巳之变!”
  崇祯先前曾有旨意要加强西线防御,防御没起作用,消息却是来得挺快,朝廷一下子就知道了诸关失守的大事发生。
  朝议上,群臣猛攻督师袁崇焕,他的头衔是蓟辽督师,管理蓟镇辽镇登莱镇天津卫三镇一卫,而后金攻破的喜峰口以及后来潜越袁崇焕亲自把守的蓟门,皆属于蓟镇防区,袁崇焕难辞其咎!
  诸臣激奋者,曰杀袁崇焕,诛其九族,以谢天下!
  但也有大臣说此乃蓟辽总理刘策、巡抚王元雅、蓟镇总兵朱国彦之责,盖因袁崇焕曾多次示警。
  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于兵科抄出之《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等处兵部尚书臣袁崇焕谨题为乞汰冗官以纾国用等事》)说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
  不仅如此,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
  更有甚者!
  九月己丑,袁崇焕以后金兵欲西(往西进攻),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从宁远调兵往西),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虚警耳!”
  王元雅遣其众归,当时后金兵没有出动。
  崇焕随奏:“臣守宁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单弱,宜於彼处设一团练总兵”。
  遂以将军王威作为驻西部之军,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放行,王威没能进关。
  ……
  众说纷纭中,一个老臣站出来,厉声道:“北虏骑兵一日百里,三天即可到京师,诸臣犹在攻伐,却不知北虏的刀已临头矣!”
  他相貌奇伟,胡须硬朗张开如戟一般,声音浑厚,震得大殿都有晃动的感觉。
  大家定睛一看,正是帝师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既是明末军事战略家、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位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曾为明熹宗朱由校(天启皇帝,崇祯皇帝的兄长)的老师,明末的文坛领袖。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在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因功勋卓著,后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
  如今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进入长城以内,京师告急,又是在危殆时刻,孙承宗蒙诏起用,上殿议政。
  他的资历摆在那里,诸臣收声,听他不慌不忙,说出三策:
  一是京师备战,关闭城门,全城戒严,周边各城镇亦是如此;
  二召袁崇焕回师救援;
  三下勤王诏,诏令各路兵马火速赴京勤王。
  至于谁的责任,等打完仗再说!
  此乃老成之谋,崇祯采纳了他的意见,接连下诏,依言实行。
  再怎么着,人家打到你的腹心了,那都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