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汉鼎余烟 > 第521章 果断
  荀彧略微挺直身躯。
  部属以为他想说什么,热切地向前半步。但荀彧只费力地拢了拢肩上的狐裘,又坐回榻上,慢慢地把背脊靠着榻边的环倚。
  天气并不冷,可厅堂里的户牖都紧紧关着,角落里居然还放了一个火盆。部属在厅里坐了片刻,已觉空气热烫,简直叫人透不过气来,他的额头热汗滚滚而下,连连以袖擦拭。
  往日里荀令君何尝这样待人?唉,他今日如此情形,是病得越来越重了!
  于是部属偷抬眼觑了眼荀彧,眼神中有些同情。
  荀彧注意到了部属的眼神,他歉意地笑笑:“佐治,你去开个窗吧,透透气,或许反而好些。”
  “不必,不必。令君的身体要紧,务必谨慎保养。”
  荀彧微微点头,继续沉默。
  慢慢地,他瘦削的肩和手臂,都蜷缩到软和蓬松的狐裘里。
  狐裘是建安十一年时曹公平定并州时的收获,后来赠给荀彧。荀彧每逢天寒,都离不开它。可现在他觉得,这狐裘似乎旧了,已经不够保暖。
  哪怕快到夏天,可荀彧的皮肤接触到的空气,依然是冰凉的。他甚至能感觉到水汽在空气当中慢慢凝结,偶尔有风从窗棂间透入,就会使得这些水汽贴着皮肤游走,带走更多的温度。
  对于这样的寒冷,自己喜爱的狐裘没有半点用处。哪怕裹得再多再紧,终究也难免一天比一天的冷下去。
  从前年冬季开始,荀彧久病至今。
  当时曹公在邺城调动数万民伕,修建规格拟于天子所用的三台,荀彧对此是有些异议的。但他是事上也敬的君子,并不愿意因此与曹公产生直接矛盾。因而只稍稍开了个口子,让许昌朝廷上诸多公卿大臣的意见传到邺城,为曹公所知。
  然而曹公并不体会荀彧的苦心,反而怀疑荀彧受到了荆州的影响,故而放纵许昌风议,与刘备相应和。
  不久之后,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带领僚属、仪仗和规模庞大的卫队,浩浩荡荡,自邺城至许都。这是代表曹公而来,荀彧不敢怠慢。他带领许都众臣出外迎接,却被曹丕晾在寒风冰雪之中,整整等了一个时辰。
  而当两人会面的时候,曹丕又以命令的口吻向荀彧指示说,近来许昌朝廷多有小人,对曹丞相的施政摇唇鼓舌,此风断不可长。所以,请荀令君查一查,究竟是谁私心相评,胡言乱语,还请荀令君亲自出面严惩,莫要因为这些小人,影响了丞相对许昌诸君的信任。
  那天以后,荀彧忽然就病了。
  他闭门不出,不去尚书台处置公务,也不见前来问候的同僚们,直到曹丕离开许都。曹丕在许都停驻了十五天,荀彧就病了十五天。
  然而曹丕离去以后,荀彧的病却始终不见好。
  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精力也渐渐不如往日。以至于尚书台里传来说法,指荀文若视事久病,逾百日当免。但荀彧毕竟整整做了十五年的侍中守尚书令,整个许昌朝廷的体制,几乎为他一手所肇建,许多人都明白他为什么病,更明白他不得不病。
  去年冬天,曹公自长安折返,因为兵不血刃地制服了韩遂等人、控制关中的缘故,朝中和霸府中都有人提议,应当推曹公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曹公心不自安,遣人秘密地咨询荀彧。
  荀彧回书说,曹公你兴义兵以匡朝宁国,应当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然而这份书信递送给邺城后,信使却没有携来曹公的回应。
  过去多年里,荀彧以曹公谋主的身份坐镇许昌,两人之间书信往来频密。有时一月之内,骑士馈信往返十余次,所商议的种种机密,绝不为外人所知。但这一次以后,信使再也没有来过。
  仿佛曹公一夜之间,就不再需要为他居中持重,与他互为表里的侍中守尚书令了。
  或许曹公又多想了吧?他是雄猜之主,难免如此。
  这两年来,无论许都还是邺城,面临的局势都不那么顺利。由于刘备在荆州、益州的活跃,连带着许都朝廷中有些人暗中勾结,以为克定汉家天下者,未必只有曹公。荀彧对此心知肚明,站在他的立场,隐约觉得似乎可以利用这种暗流,稍稍制衡邺城的霸府。所以他对某些人、某些事并不苛求。
  但这种不苛求,恰恰是曹公不能容忍的。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反曹的势力愈是强盛,邺城那边对许都的压制力量愈大,而来自邺城的压力愈大,就愈是激起许都朝廷中许多人明里暗里的不满。
  而荀彧既是曹公派遣在许都的代表,又是许都朝廷事实上的领导者,他身处冲突的中心,就格外艰难。
  荀彧知道,在许都朝廷内外,有许多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们忧心忡忡地猜测,心怀鬼胎地谋划,想要从这局面当中获得点什么。这难免使荀彧感到有些悲哀。
  这无关自身的际遇,他早就猜到会有今天。曹公和他的子房终究不能永远站在一起,迟早会分道扬镳。便如此刻,曹公已经开始厌弃他,嫌他碍事,甚至不放心他在许都的存在了。
  只是,过去二十年的努力啊。我曾想要重整衰朽的王朝,想要恢复史书所载的盛世,可那些努力既迎来了成功,也同时迎来了最终的失败。
  曹公不是伊尹、霍光,而是王莽,我居然早没有发现……不,其实早就可以发现的,可除了曹公,又能依赖谁呢?乱世中的诸侯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胆大妄为的野心家,区别只在于有人委婉些,有人直接些。
  真是为难啊。
  这时候部属再度发问:“令君,真的没有什么话要对丞相说?”
  荀彧哑然失笑。也不知道是谁让这位议郎兼侍中跑一趟的?他什么都不知道,却一再询问的表情,挺有趣。
  当前的局面,无非孙刘两家东西并举。在东面,夏侯惇兵败被俘,张辽受困于合肥,以江淮为中心的青州、徐州、豫州俱都动摇;在西面,马超纵横凉州,陇西、南安等郡陷落,而汉中岌岌可危。
  然而在军事上头,曹公并不需要什么建议。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非看曹公如何判断汉中和江淮两地形势的轻重缓急。重自然是汉中、关中那边略微重些,但却是江淮更急,而且是十万火急。所以,邺城诸军必然要往江淮去。
  曹公真正忧虑的,乃是许都。
  在我坚决反对曹公进位国公和备九锡以后,这个朝廷,以前是曹公借以号令天下的凭依,现在却是他眼中令人生厌的旧朝遗老群聚之所。如果许都朝廷的某些人不愿安分守己,曹公就轻易不敢倾师出击。他害怕一旦大军在外,而腹心之地闹出什么不忍见的乱子来。
  在这时候,司空军祭酒董昭就成了更适合的尚书令人选。
  这倒是肯定的。董公仁性子果决,且有建立万世功业的志向,他所控制的许都,一定会比我控制的许都要听话很多。
  既然如此……
  荀彧看了看摆在厅堂一角的食盒。
  这是部属适才携来的,说是曹公特意馈赠给荀令君的食物。盒子看起来非常精美,不过,荀彧打开看过,里面是空的。
  曹公从来都是那么坚定果断。
  想到这里,荀彧微笑道:“你就对丞相说,我明白他的意思了。请他尽快发兵,无须忧虑其它。”
  部属连连颔首:“好,我定会立即报知丞相。”
  “那就去吧。我有些困倦,不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