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升还没有到辽东,已经立了两功了。在场各个人都是羡慕嫉妒恨,但是没有办法,人家是实打实的靠本事吃饭。
李东升谢过之后,李世民可没有想放过他:“那按你的想法我们到了高句丽怎么办?”
怎么办?我想现在就回家,按照我的说法骚扰他几年就完事,你非要彰显你的武功,御驾亲征,弄这么大的动静,现在骑虎难下问我怎么办?
这些话只能在心里想想,要是说出来,后果很严重。他环顾了一圈,大家都期待的看着他,现在已经有人叫他“小诸葛”,也不知道是起的这么low的外号。
“陛下,以微臣之见,我军到了高句丽之后,应该兵分几路,大家分头作战,最后在平壤城下会合,毕其功于一役。陛下只要在后军坐镇,跟着前进就好了。分兵之后给各大总管以最大的权限,让前期进入高句丽的那些士兵跟雇佣兵跟随带路,具体作战他们自己指挥,陛下只看结果,水军哪里也是上岸骚扰,这样的话整个高句丽处处烽火,他们就是再能打也只能含恨灭国。”
李东升这个话一说,懂军事李绩、程咬金他们这些武将都点头,其实在他们这些久经战阵的人看来,要打这一仗根本不要这么大的动静,水陆两路齐进,肯定就把高句丽给搞死了,现在用李东升的办法就是死伤要少的多。但是陛下亲征那是根本没有必要,大家全聚在一起保护你了,到时候去打仗的人反倒少了。
“向北还要派一队人堵住高句丽向靺鞨契丹求援的通道,水军在海上堵住他们向倭人求援的船只,另外每个队伍都配上几个火器营的士兵,碰上高句丽的城池,他们可以直接把炸药埋在城门下,直接可以炸开。到时候大军一起会师于平壤。”到了平壤后怎么办李东升没有讲,但是大家都明白肯定要等李世民来到才能攻打,这样风光的场面你抢了领导的风头,那领导就让你一辈子不快活。
“陛下,蓝田候此言,臣不敢苟同!”一个刺耳的话又入到了李东升的耳朵,他叹了口气。码的,又来了。
果然又是长孙无忌,在场众人都没有惊讶的感觉,大家都习惯了他们两个互撕,不出来才奇怪。
“陛下,李东升所言完全不可行,信之则有大祸。想我大唐为了高句丽,集结起三十万大军,为的就是以狮子搏兔之势一举将高句丽灭亡。但是现在要是分兵的话,刚才蓝田候已经讲了,高句丽是山地地形,我们在这里作战,天生就吃亏。现在要是还分兵的话,分开来的战斗力肯定要下降,到时候就会被本地作战有地利人和的高句丽人找到机会。。。”
看李世民跟那些文官们微微点头,长孙无忌继续道:“而且分散开之后,我军的后勤就有了更大的压力,这个可是巨大的风险。而且各军分开之后,怎么联络怎么协调,这些你想过没有?真是黄口小儿,脑袋一拍就是一个主意,我的意思还是那样,就是稳。大军抱成一团,直接碾压过去,不管高句丽有什么阴谋诡计都没有用。”
这下子众人也分成了两派,分兵和不分兵的,大家都开始吵了起来,长孙无忌得意的看了一眼李东升,李东升朝他做了个鬼脸,意思是你是宰相有什么事情老是亲自上阵,是不是太没有面子了?
在寒风里吵了一会也没有结果,大家把眼光都投向最后的决定者李世民,他也很为难。两个人说都很有道理,各有各的理由跟好处,一时之间让李世民很难做出决定。
按长孙无忌的办法稳妥的很,虽然时间长,见效慢但是一点风险也没有,要是按李东升的办法,分兵出击,这样的话战争速度快,但是你怎么保证粮草的供应,还有队伍分散了,怎么样才能保证这几股分出来的大军不会被高句丽人各个击破?
一直到回了帅帐,所有人都散去休息的时候,李世民还在思考,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人的生死,由不得不慎重。
李东升看李世民没有采用自己的办法还是有点失望的,真正的历史上李世民征高丽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官兵们死伤惨重,最后还是无功而返,这也成了李世民在位一个难得的过错。而高句丽要等到唐高宗李治上台后继续骚扰几年后才平了。
李思文这个时候凑了过来抱怨:“东升,我觉的你说的办法好,大家分兵作战,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现在被圈在这里,实在是无聊,不知道陛下还要考虑什么。”
李思文的一句话就像是一记惊雷把李东升给劈醒了,对啊,李世民还在考虑什么?
他一下就想通了,只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李世民他考虑的不就是分兵作战,他在后方坐镇,到时候史书上写谁平了高句丽的时候,是写分兵作战的将领还是写在后方帅帐的李世民呢?
自己明明知道李世民对平高句丽超越他的表兄杨广这个念头有多执着,还是出了这么个馊主意,难怪长孙无忌笑的那么快活,原来这个地方被他阴了一下。
怪不得那些将领们都不敢出言附和自己,只能点头。要是他们说了出来,说不定就会被李世民记在心里,那下场就不太妙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大唐名将如云,兵精将猛,别人不说只要把李靖请出山,那高句丽平定就是等闲事。可是李世民就是这样也不启用,虽然表面上进行了请教,但是一点军权那是不肯给的。自己的伯父前车之鉴就在那,自己还不吸收教训,大意了!
不过想通了以后,李东升的心里更难受了,就为了你的面子,你想要青史留名,就选择有可能多伤亡十几万的计策,这样的李世民是不是太自私了。
不过想到李世民的年龄,李东升知道他已经不是当初刚坐上龙椅时那个虚怀若谷,勇于纳谏的明君了,他已经跟历史上那些长久在位的帝王一样,变的固执、自私、刚愎自用而且虚荣,明明知道有好的办法,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就是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