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732章
  北辽对战局是研判,对于大宋朝廷那就是实时奏报了。
  每一路都有专门奏报战况的军卒,兵站驿站的紧密度,足量配备精选的驿马,完全能保证朝廷接到奏报的及时性。
  这时候是真正的捷报频传了。
  狄青部在几近全歼万数西夏骑兵后,北上一百里…~
  种鄂极速推进二百里,与西夏防守方展开激烈对战,在战车和火器的绝对优势下,西夏防线崩溃……
  王韶与李宪部近十万军卒,分兵对白马强镇军司与右厢朝顺军司作战,完全以火力压制,拿下西夏这两所军司治所指日可待……
  曹霖归队,郭逵部再一次齐装满员,并且在王韶与李宪部南下后,从地斤泽开始往西横扫……
  熊本部与折继闵部联合,大军已经抵达零波山,正与零波山的西夏防御重兵对攻,翻过零波山,这一路大军就可以拿下应理城…~
  奏报这几天就没有断过,几乎每天各路大军都有奏报呈来。
  从河东之战以后,赵曦再一次将起居室一并搬到了勤政殿,整日对着沙盘。
  内阁大臣再一次议定了值守制,确保每夜最少两名内阁大臣值守勤政殿。
  枢密院、兵部、户部、民部、三使司、工坊城,都安排一定级别的官员,在勤政殿候着,随时接受官家的问询。
  大战开始,所有的物资的损耗量,骤然间飙升了,民夫的征用也几乎到了极限……
  现在国朝军伍对军备的依赖程度,真不是原来那种作战方式可比的!
  从五年前,工坊城就在官家的指示下,开始为这次大战储备各式火器,即便如此,现在工坊城的各火器作坊也都是夜以继日的不停工。
  原本轮换的民夫,直接变成了常守的方式…~不过现在的民役跟以往不同,不再是自家备车运送了,而是从工坊城开始,一直到前线,在不同的兵站做搬运的活儿。
  怎么说呢,从市井传言看,这是国朝最没有被人非议的征发民役了。
  由于官家和内阁议定了公开对战状况,整个国朝的子民几乎都可以说两句对战事的评论,子民的参与度空前高涨,也让子民有了自觉服民役的觉悟。
  甚至连商贾,不仅不再占用轨道运送货品,甚至自愿向朝廷请愿,愿意为朝廷运送军备尽一份力……
  这才是真正的倾国之战,举国之战!
  “官家,欧阳公和司马君实联名上书,要求给士子们一个机会,也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国朝这般大事…~这不是添乱吗?”
  富弼说不出来啥感觉,历来厌烦战争的士子,一贯倡导圣贤王道的司马君实,都扬言要为战事出一份力了。
  他都想不明白这样的变化源自哪里!
  赵曦却明白,不管是民役的自愿程度,还是商贾的尽份力,包括连士子都有这份心…~都是源自于参与感!
  以往的战事,只属于朝廷,除了听闻成败的消息,其他跟臣民无关。
  这一次大不同,赵曦为了征发民役,在大谋局形成时,就有意无意的敞开了战况消息……
  参与感,其实是调动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
  从这一年来各地抵报的各种评论,赵曦就知道真的形成了举国之战。也吸引了整个国朝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场战事上!
  这时候,到了关键时刻,原本用笔头,用嘴巴参与的程度,已经无法宣泄这近两年蓄积的热情了。
  所以,唯有亲身参与…~在一次灭国大战中,自己有幸能参与其中,对于每个人都是诱惑,特别是注定会成功的大战。
  “富相,朝堂倡导士子入军伍多年了,事实上却很少有士子弃文从武者寥寥无几。”
  “其实,战争方式的改变,对于将帅的勇武要求并不高,而且,如今的军伍指挥部作战参谋的模式,更需要有士子们介入!”
  “既然是欧阳公和司马公上书,那就准了!准予士子以见习的身份,参与到军备转运、民役管理、战前书记员等职守。”
  “同时,可遴选少量良家子,介入到工坊城军备分配和调度中,有意志在数术者,经工坊城苏颂、沈括、贾宪等人考核,可在战后视情况,直接定职衔。”
  “对于参与战前书记员职位者,有意军伍,在战后可由主帅举荐,直接授予军职,到讲武堂受训……”
  官家又不单纯了。
  富弼不得不承认,借用这样的大势,或许真的可以引导士子入军伍的意向。这对于士大夫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事。
  富弼是知道军伍的,虽未曾亲自指挥过作战,但他知道战争对年轻人有多大的诱惑力……
  这就是个小插曲。
  赵曦和内阁,重心还是在战局上。
  这段时间的勤政殿,朝廷的各衙门都抽掉了诸多的文吏在为这场战事服务。
  传递前方奏报的,对各路大军的奏报分类的,分别给内阁和官家呈报的,还有随时将前方奏报整理成册的……
  如此下来,前方的作战态势,在朝廷的勤政殿,所有在场的人,脑子里几乎都有一个形象的概念。
  同时,从沙盘上各色旗帜,也可以完全看明白整个战争的形势。
  原本沙盘上的旗帜还是赵曦亲自插的,到后来,前方奏报的频繁,赵曦已经顾不过来了,枢密院和兵部,专门派遣了熟悉地形和兵事的书吏,就负责变更沙盘上的旗帜……
  “无路可逃!”
  韩琦看到象征着己方的旗帜,已经成堆的插在了兴庆、银夏、西平一带,将象征西夏的旗帜团团包围后,直接下定论了。
  很显然,离最后的结果,就差最后一步了。
  或许这最后一步,是西夏人抵抗最激烈的,可终归不会对结果有任何改变。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时候或许需要朝廷给前方将帅提个醒,切莫急躁。”
  “老臣担心,各路将帅因为进兴庆者首功,而莽撞的撇下本部防线,急功近利,最终导致大包围的局面前功尽弃!”
  张方平的话并非无的放矢,富弼也在点头,却看向了官家。
  “提个醒吧!本次大战,对于各路大军而言,并没有什么首功次功的说法。朕认为,何人或者哪一路大军率先进入西夏皇宫,并不代表者功劳最大,真正的功劳,都在这些奏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