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乱世栋梁 > 第四十三章 意图
  新年在即,家家户户忙着做准备过年,李笠也没闲着,抽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研讨的内容是时局,参与者是各军校的预备学院,会议交流的形式类似于“策论”。
  学员们提前一日到临时集体宿舍住下,然后抽签,以十人为一队,拿着事前准备好的资料,有一晚时间琢磨“对策”。
  然后于今日开始“研讨”,提出策论。
  策论的大题目有两个:一,灭齐,二,灭周。
  其下,有各种小题目。
  “主考官”是皇帝,以及几位武勋。
  策论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是要有理有据,能说出自己的道理,并对时局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这看法十分肤浅、可笑。
  能在皇帝面前露脸、表现一番,这可是极其难得的机会,所以学员们都很激动。
  尤其那些以军士身份入军校深造、即将升为尉官的学员。
  因为他们没想到自己有机会以及资格,在皇帝面前发表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很快,“研讨”开始,各小队按照序号,依次上台发表策论。
  第一个上场的队伍,大题目是“灭齐”。
  那么,该如何灭齐呢?
  上场的学员慷慨陈词,下面的学员侧耳倾听,若有所思。
  当今天下,三国鼎立,轮国力,齐国位居第一。
  齐国拥有天下最为富庶的河北地区,物产丰饶,人口众多;
  又有出强兵、战马的并朔地区,所以马也很多。
  齐国因为立国前的渊源,分为邺城和晋阳两个权力核心,邺城为朝廷中枢所在,朝臣云集。
  晋阳为高氏霸府所在,是武勋聚集的地方。
  所以,齐军的特点是骑兵多,并州军(晋阳军队)战斗力及其强悍。
  总体来说,齐军因为骑兵多,在平原地区十分厉害,不过,骑兵的构成,主要以鲜卑兵为主,汉兵主要是步兵。
  当然,自古燕赵多慷慨之士,河北不缺马,所以河北汉人豪强的马队数量(总数)也不少,战斗力也不低。
  那么,官军北伐,击破齐军主力后,还要面对一个问题:河北豪强是否归心,决定了民间马队的归降与否。
  如果处置不当,河北烽烟四起,马贼到处流窜,官军会被弄得焦头烂额。
  那么,对策是什么呢?
  首先是进攻:北伐分三路,东路军从碻磝渡河北上,进入河北东部地区。
  中路军从滑台附近白马津渡河,目标是北岸黎阳津,那里距离邺城不到二百里。
  西路的北伐军从虎牢附近渡河,其实是佯攻,并提防西边洛阳方向周军的偷袭。
  齐国必然严防黎阳津,所以,战争应该在冬天开始,待得黄河封冻,东路军、中路军直接过河,与齐军对攻。
  中路军作为主攻,要在黎阳津附近与齐军决战,这是两国的大决战,战斗结果,决定了两国对决的结局。
  所以,官军要集中主力在中路军。
  若官军败,北伐结束,东、西两路北伐军回防,守住河南。
  若官军胜,那就集中全力进攻邺城,齐国君臣大概率放弃邺城撤往晋阳,那么接下来,官军就要席卷河北。
  对于河北豪强的招降要进行,但南北对峙两百多年,河北民心未必向着南方朝廷。
  那些豪强、士族,短时间内未必肯合作,或者虚与委蛇,明面上归顺,暗地里搞鬼搞怪,所以...
  要“除草”。
  以绝对兵力优势,以及不可有效防御的攻城技术,攻破河北各地坞堡,把河北豪强、士族清理一番。
  并取其存粮以供军用,缓解北伐军的后勤负担。
  与此同时,卫所兵北上屯田,依靠卫所据点拱卫州郡县城,对河北各地实施军事占领。
  至于逃到晋阳的齐国君臣以及军队,官军依托邺城,堵住太行山东麓各通道出口,确保对河北地区的军事占领和“消化”。
  这期间,若周军趁火打劫,进攻河东,进攻晋阳,官军不用理会。
  即便周军最后占领晋阳,全据太行山以北地区,也不要紧。
  朝廷只要掌握了河北,就能位于不败之地。
  过得几年,等河北稳了,便可西攻,灭周。
  李笠听了这个策略,有些错愕:趁着北伐,杀掉大量河北豪强、士族,夺其土地、钱粮,真是够狠啊...
  满清入主中原,可不像你们这么对大地主们赶尽杀绝...
  腹诽归腹诽,李笠饶有趣味的提问。
  问题有不少,最关键的就是为何采取“杀”的方式,来解决河北地区豪强和士族。
  学员们的回答倒也简单明了:快刀斩乱麻。
  他们认为,除非官军一战歼灭齐军主力,导致齐国灭亡成为河北豪强们的共识,否则当齐国国主、中枢逃到晋阳,河北各地肯定不会真心归降。
  那么,对于这些首鼠两端的地方豪强,防也不是,不防也不是,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还不如快刀斩乱麻,省得留祸患。
  只要除掉这些地头蛇,将来朝廷也好控制河北地区。
  “快刀斩乱麻”这个典故,来自东魏,和高家父子有关,李笠见学员们能活用,很满意。
  但是,该问的问题还得问:
  这样杀,很容易直接逼反那些坐壁观望的河北地头蛇、导致河北各地烽烟四起,好多年都不得消停,怎么办?
  一名学员回答:“把这些地头蛇清理了,才能腾出土地,才能让立功将士在河北分田地,安居乐业。”
  “将士们和卫所兵在河北各地扎根,深入乡里,叛乱就不成气候了。”
  李笠看其人文绉绉的,一脸斯文样,却没想到对方有如此“觉悟”,一语点破所谓“北伐”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要北伐?
  从大义上说,是为了统一天下,结束数百年乱世,让中原重归太平。
  但这种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没任何现实意义。
  南方的地方豪强,对“中原”没有什么眷恋,反正中原在不在朝廷治下,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只关心北伐时,自己会被官府多征收多少租赋,有多少族人、子弟应征入伍去打仗。
  对于北方豪强来说,什么“大家都是同胞”这种话都是虚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统一后,新朝廷能否保障自己的利益。
  只要在新朝有官做,家族、个人利益得到保障,对于地方豪强来说,哪怕新朝皇帝是条狗都无所谓的。
  对于普通百姓,更是不关心:皇帝老儿北伐,成功了莫非我家能免租赋、劳役?莫非日子能好过些?
  不能?那我支持个什么?官军北伐,还得我们穷苦百姓分摊加派,家中男丁从军作战,坏处一大堆,我还高兴个什么。
  所以,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抢钱,抢地,抢女人。
  北伐的将士,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从军的,若北伐成功后,可以分田地,分女人,那不得一个个嗷嗷叫着往前冲?
  真有这种好处,北伐才会得到将士们的支持,也会有大量没有土地的农民、无业流民踊跃从军。
  玩命换军功,以此换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那么,若官军攻下富庶的河北,却一切照旧...
  地还是地头蛇们的,女人也是地头蛇们的,参战将士流血又流泪,只换回来勋号和些许钱帛赏赐,却换不回土地和女人,这算什么?
  在家乡打长短工不好么?饿不死就行了。
  “好,很好。”李笠点头,对学员们的解答表示赞许,“你们的想法虽然激进,但不错。”
  得了夸奖的十名学员,见自己的主张得了皇帝认可,激动不已。
  等待着上场的第二队学员,以及其他学员,见状愈发期盼起来。
  只要陈述自己的策略时有理有据,说不得,能让皇帝记住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