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乱世栋梁 > 第六十二章 役兵
  寒山上,观景楼,驸马都尉王?正与州廨同僚一道接待客人,主宾一边享受美酒佳肴,一边讲起各种奇闻异事。
  客人多为三吴的士族子弟,到淮北“游学”,路过寒山,长长见识。
  王?等人作为东道主,自然是要好好介绍一下寒山城,以及徐州的风土人情。
  但客人们最关注的,却是徐州牧、彭城郡公前不久上表所说的一件事,那就是在两淮试行府兵制。
  具体如何试行,彭城公写得很详细,所以消息很快传开,随后引起轩然大波。
  无数人的眼睛,都落在五位辅政大臣身上,一双双眼睛里的无数怒火,几乎要喷涌而出。
  因为谁都不愿意朝廷开这个危险的先例。
  彭城公所说府兵制,是效法周国的一项军制,将各地豪强编入军府,并给予军职,使其成为各级府兵将领。
  其部曲私兵,亦或当地军府招募的青壮,构成府兵。
  平日,府兵自耕其田(无田者分田),农闲操练,一遇战事,各将领便率领府兵,自备兵仗随军作战。
  战事结束,府兵解甲归田,而立下军功者,则视军功大小有奖赏或晋升甚至封爵。
  这套制度一旦实行,意味着寒人可以绕过中正制,凭借军功入仕、晋升,当流内官。
  严重威胁了士族们的利益,会危急许多人的仕途。
  而且还会让粗鄙武人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是可忍,孰不可忍。
  即便只是在两淮试行,但士族官员们也不愿意任何人开这种先例。
  所幸,五位辅政大臣识大体、顾大局,没有允许这一请求。
  但随着消息的扩散,还是有不少人知道了府兵制这一制度,并对其颇感兴趣。
  否定一件事,不代表对这件事不闻不问,府兵制到底是好是坏,成了许多人的谈资。
  王?对彭城公试图试行的府兵制颇为了解,大概向客人们介绍了一番,着重强调彭城公如此提议的考虑:
  目的是在不大幅增加朝廷开支的情况下,拉拢两淮的豪族,以其部曲私兵增强军力,来防备齐国,也为将来收复河南做准备。
  对此,前来游学的青年英彦们觉得,目的没问题,可不行就是不行,坏了规矩,那就是动摇国本。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以来推行了数百年的制度,这可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呀!
  若朝廷真的实行府兵制,就会有大量不学无术的粗鄙寒人、武人,靠着军功挤入流内,成为地方牧守。
  这些粗鄙武夫当了官,能干什么?会干什么?
  这些人可以为了军功,不断发动战争,如此一来,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两淮试行府兵制,说得好听,可以防备齐国,保边境平安。
  可荒伧(三吴对两淮人的蔑称)为了军功,定然会擅开边衅,导致两国爆发战争,这不就是南辕北辙?
  还好,这提议被否了。
  但是,宰辅们却同意了彭城公的另一项提议,那就是在两淮试行“役兵制”。
  “役兵制,你们可以看作是力役的改良。”王?侃侃而谈,役兵制的内容,他听父亲分析过,所以明白其意义在哪里。
  现在,正好作为谈资,向客人们介绍一番。
  “百姓服力役,为官府效力,譬如修桥补路、筑城营建、清理河道等等,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多有百姓因故无法服力役,便缴免役钱,官府用此钱雇佣劳力,替代此人服力役。”
  “可即便如此,许多人因故无法服力役,也无钱财免役,便举家逃亡。”
  “官府要修桥补路,需要用人,可服力役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要么无法服役,要么耽误农事,这矛盾一直存在,不好解决。”
  “而役兵制,就是官府公开招募流民,或无业者,以军队形式进行编制、管理,组织他们去进行修桥补路、营建生产、兴修水利等大型工程的建设。”
  “并且替代一些力役,譬如白直、守库、巡夜、门防等等,将本该由百姓承担的一些力役,转到这些役兵身上。”
  “如此一来,官府能够在大兴土木时,不需要征发太多百姓,不会耽误农时,百姓也不会因为服力役去工地干活,而长期离家。”
  一番介绍,客人们大概明白这役兵制是什么意思:确实是在现行力役制度上的改良。
  官府如今经常花钱雇人参与大型工程的建设,不过一般都是事前雇佣、工程结束后解雇,属于临时雇用,雇用对方打短工。
  役兵制,就是官府长期雇佣一群人,如同军队一般管理,有专门的地方居住(允许携带家眷),专门承担大型力役(工程施工)。
  这种雇用是长期雇佣,被雇佣者,是给官府打长工。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大兴土木时官府有人可用,也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收容那些无地农民、无业游民,让其有一口饭吃,一举多得。
  王?又介绍:役兵制不是终身制,初步定三年一期,到期后,役兵可以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不会变成兵户、吏户、匠户那样的父子世代相传。
  客人们听了之后,有疑问:这一支支“役兵”队伍,连同其家眷,开支不会少,官府哪来那么多钱维持?
  有工程、有事做的时候,花在这些人身上的钱粮值得,可一旦闲下来,为了养活这些吃闲饭的人,得白白花掉多少钱粮?
  真不如临时雇人、事后解雇来得划算。
  “诸位,虽说君子耻于言利。”王?依旧兴致勃勃的讲解,“但是,我还是得说一说‘利’。”
  “官府当然没有闲钱养闲人,这役兵制想要维持下去,必须能够自负盈亏。”
  “役兵承接其他杂役,是不可能有像样收入的,所以,关键还是在工程上。”
  “都尉,莫不是在工程上做文章?莫不是偷工减料?这如何使得?”
  有人惊讶,颇为担心:“朝廷的工程,都事关国计民生,若偷工减料,责任谁扛得起?”
  王?笑道:“谁敢在朝廷的工程上动手脚?役兵还承接民间工程,帮人建房,这才是利润来源。”
  “毕竟,新式的砖砌水泥建筑,可不是随便什么施工..施工队能建的,尤其建成楼台亭阁,寻常工匠,谁会?”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
  源自饶州鄱阳(原先的江州鄱阳郡)的水泥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渐渐为人接受。
  王?介绍,水泥建筑如今在寒山得以“普及”,并未发生垮塌等事故,所以人们对其质量有信心。
  因为寒山出产大量廉价砖瓦、水泥,所以,水泥建筑的造价不算贵,渐渐在淮、泗流域的大城里普及。
  但影响水泥建筑普及的一个问题在于施工技术,因为这涉及新型施工技术,所以能修建水泥建筑的工匠不是很多(相对而言)。
  两淮试行的役兵制,想要在不增加官府负担的前提下,长期维持下去,关键就在承接民间水泥建筑的施工工程上。
  靠着承接民间建筑工程盈利,养活役兵及其家属。
  王?的一番介绍,让客人们若有所思,他们问起这役兵制纯属好奇,既然徐州这边似乎考虑周全,想来,应该能推行下去。
  至于效果如何,是否入王?所说那样,役兵队伍靠着承接民间建筑工程来“自负盈亏”,就不得而知了。
  。。。。。。
  寒山城一隅,拟定役兵“宿舍区”的一处坊内,李笠看着坊门口那人山人海的招募情景,颇为满意。
  陪同他巡视的贾成,介绍起役兵的组建情况。
  然而李笠只关心“业务”,因为招募役兵的待遇不错,一期招募肯定不会缺人手。
  “君侯,接的工程业务,已经排到明年年底了,只要不打仗,够役兵们忙的。”
  “业务这么火爆的么?你们有没有算错?”李笠问,贾成点点头:“嗯,确实市...市场需求旺盛,而且淮南那边,业务拉得好...”
  “那今年过年,你们可得忙了,赶紧把队伍培训好,早点下工地。”
  “属下明白!”
  因为前期铺垫得好,所以当朝廷允许徐州试行役兵制、州廨开始招募役兵,应募者很多。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到了明年春天,施工队们就可以承接业务了。
  贾成之所以用施工队来形容役兵,是因为李笠一开始构思这一制度的时候,就是把役兵当做施工队来组建的。
  在现代,各类建筑工程,都有专业的建筑施工单位来承建。
  古代没有专业的这种施工单位,因为经济撑不起。
  但相关的技术人员是有的,只是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征发大量百姓来服力役,才能协助技术人员完成一项项大型工程。
  然而征发百姓、大兴土木,对于国力是极大地损耗,因为百姓被征发后,就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李笠参考北宋时期的厢军制,试行役兵制,用稳定的待遇和不错的收入(许诺),吸引那些无地流民和无业游民入役兵队伍。
  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如同后世的建筑施工队伍那样,承接各类建筑工程,靠着承接民间建筑工程所得,自负盈亏。
  也就是他来当建筑公司老板,拉起队伍,雇佣农民、无业游民当建筑工,到处承包工程,从中牟利。
  如此构思能够实现的前提,是水泥、砖瓦的价格低廉且数量充足,且能招揽到足够的工程“业务”来获利。
  而为了防止冗员的弊端,役兵不是终身制,更像是合同工,给应募的青壮以选择的机会。
  李笠敢这么做,当然是做足了功课,调查过“市场行情”,才决定试行这个制度。
  但他最大的目的不是靠着做工程牟利,也不是减轻百姓劳役负担(虽然有顺带效果),而是给大量无地农民、无业游民找个能够养家糊口的饭碗。
  有了这个饭碗,这些人就会携家带口,从依附的庄园、坞堡、山寨跑出来,涌入寒山定居,成为“有单位”的人。
  这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役兵制试行成功,意味着他可以通过这个合法手段,有效的从庄园主手里“拐走”大量劳动力。
  人多力量大,手里有了充足的劳动力,什么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