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乱世栋梁 > 第三十四章 破绽(续)
  上午,晴间多云,寒山之上(南面),简陋的州廨内三楼观测台(观景台)上,李笠正用望远镜观察南面旷野动静。
  这是一个‘高倍望远镜’,所以架在三脚架上,可以把数里之外一个人的手臂动作看得清清楚楚。
  南面旷野里,距离寒山南塞越五六里外,一条长龙横贯东西,那是大量青壮正在挖掘沟渠。
  沟渠看上去是一条直线,但实际上是一条弧线,一条绕过寒山堰南端的弧线。
  这条沟渠的东段最后会延伸到哪里,不得而知,但沟渠的西段要连接何处,李笠能猜得出来:连到‘彭城水库’库区。
  水库这个词,如今没人用,所以李笠便改称“彭城湖”。
  这条沟渠只要够深,就能把‘彭城湖’的水排出来,加上泗水北岸正在挖掘的另一条沟渠,一南一北,能把‘彭城湖’的水排干。
  水没了,彭城‘沧海变桑田’,寒山堰也变成一道土墙,汹涌而来的齐国大军,可以把彭城和寒山淹没。
  届时,说不得我因为突围失败被活捉,带到邺城游街,届时城里怕不是万人空巷...
  李笠如是想,耳边传来动静。
  那是金属撞击的声音,李笠转头一看,却是张铤拿着一把洛阳铲仔细琢磨。
  李笠离开望远镜,坐在一旁,喝着茶,问:“这玩意好用吧?往地上一钻,就能提出许多土来。”
  张铤放下尚且沾着一些泥的洛阳铲,由衷赞叹:“确实方便,日后做地基勘察,可是事半功倍。”
  “不用日后,在乐安勘察铜矿脉时,就用上这玩意了,真是趁手。”
  “君侯,为何此物名为洛阳铲?”
  李笠含糊其辞:“此事说来话长,也不知从何说起。”
  得益于风靡一时的盗墓小说,李笠知道了名为‘洛阳铲’的一种钻探工具,虽然他不打算做什么‘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但不妨碍他使用这种工具进行‘地质勘探’。
  张铤抵达寒山后,到处转了几圈,提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寒山堰有一个巨大的破绽,简单而致命。
  那就是敌军可以调集劳力,在南北两岸合适地区挖掘沟渠,直接把堰坝蓄的水排入下游河段,如此一来,就能让寒山堰的蓄水功能失效。
  对此,李笠已有准备,他可不会把自己和团队的性命,寄托在一个拍脑袋想出来、却没有实地考察的奇谋上。
  “首先,你看看寒山和周边一连串小山丘的走势。”李笠用手沾水,在案上画示意图。
  “泗水在这里是自西向东流,为一条横线,寒山及一系列山丘,如同褶皱,是南北走向,为竖线。”
  “这说明什么?说明寒山地区的泗水两岸,可能有地势上的褶皱区,为南北走向,表面上不明显,但土壤之下可能就如同一道石垣,而泗水从这褶皱的缺口处往东流淌。”
  “当然,这是猜想,必须有实证。”
  “从年初到现在,我们已经把寒山堰南北两岸的地质,大概摸了个底,这地方,地下碎石层、岩石层不是很深,虽然能挖沟渠,但想把沟渠挖深,可不容易。”
  李笠拿来舆图,讲解起自己的布置。
  “这片地区的地形决定了,他们若要挖沟渠绕过寒山堰给湖区放水,挖的沟渠不能浅,必然会触及土层之下的碎石层甚至岩层,这可不好挖,就如同在石壁上开凿栈道。”
  “虽然可以用火烧水激的办法,但要完成一条足够深的排水渠,耗时不会短,就算勉强挖成了,只要湖区水位下降些许,沟渠底部就高于水面,再也排不了水。”
  “我们在南北二塞外围挖的鱼塘,其实并不算深,而他们...”
  李笠喝了一杯茶,继续说:“而他们,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满怀信心的开挖沟渠,先得克服地势,土方量不会少。”
  “挖到碎石层后,工程进度会很慢,更别说挖到岩石层该怎么办。”
  “挖个一年多,或许可以完成,但想在一两个月完工,那是不可能的,你看这大半个月来,对方连试探性进攻都没有,而我们也不用急。”
  张铤明白了:“君侯妙算,下官佩服。”
  “不要这么夸,不好,你们不要以为我是算无遗策的神仙,觉得有疑问就要说出来。”
  “像这次就不错,万一有些事情我没想到,你们又以为我想到了,那破绽不就留下了?”
  如今已入冬,齐国大军已经抵达寒山堰南北二塞,虽然双方还未交战,但彭城攻防战已经开始。
  齐军的首选方案是挖沟渠排水,排干“彭城湖”,让寒山堰直接失效。
  而驻防彭城的武祥,派出船只四处侦查,发现齐军已经在获水、泗水上游打造战船,看来对方也在做水战的准备。
  根据斥候们的侦察得知,齐军已分兵,一部分留在寒山‘堵’着寒山梁军,其他兵马则往东面而去,看来是要攻打吕梁、下邳,断寒山梁军的退路。
  齐军没有一上来就猛攻,说明御驾亲征的齐帝高洋脑子很清醒,如同一个杀猪的屠夫,在动手前先做好各类准备。
  对方在做准备,李笠这边则早已做好了准备,就等着硬碰硬的交锋。
  李笠对自己在攻防战中获胜,有绝对信心,对方挖沟渠排水,短时间内一定不会成功,因为这个时期的徐州(彭城)地区,土壤层相对较薄。
  而土壤之下,石头不少。
  证据之一,是彭城泗水河段底部石头很多,或者可以说,这是“石质河底”,以至于彭城泗水河段有三处激流,是为“三洪”。
  这三洪为“秦梁洪”、“徐州洪”、“吕梁洪”,都是因为河道狭窄、河底有石梁,导致河水湍急。
  其中,秦梁洪据说是当年秦始皇在泗水打捞九鼎中的一鼎,把大量河底石块捞上来、堆积岸边所成。
  《史记》对此段历史有明确记载,张铤信手拈来:“周有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周赧王时,秦昭王取九鼎,其中一鼎飞入泗水。”
  “始皇过彭城,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李笠点头:“对,由此可见,此时的彭城周边地质情况,土层相对较薄,不像后来...”
  “后来?”张铤听出李笠的言外之意,但他想不通“后来”是“后”到哪个时候。
  李笠惊觉自己差点说漏嘴,赶紧含糊其词:“沧海桑田,数百年来泥土积累,彭城周边土层,可不比秦汉时要厚?”
  这个后来,当然是‘很久以后’,那一世,他到微山湖旅游(微山湖在徐州以北,南端距离徐州不算远),看介绍时知道了一些地理知识。
  大概是两宋之际,黄河下游改道,夺淮入海(入黄海),而改道后的黄河,也夺了泗水河道,从徐州(彭城)经过。
  七百余年后,到了清朝中期,黄河返回故道,入渤海,泗水故道因为长期的泥沙淤积,也随之消失。
  这期间,徐州变成了黄泛区,七百年来每次发大水后泥沙反复淤积,将徐州地势慢慢‘垫高’,土壤层越来越厚。
  而黄河夺淮入海,使得徐州北面、泗水故河道上,因为反复淤塞、冲积,出现了一连串湖泊。
  这些湖泊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慢慢变大,然后连接在一起,就是后来著名的微山湖。
  微山湖大概成形于明朝后期,所以,这个时代并没有微山湖,其位置上是泗水河道,以及沿途的一些小型湖泊水泽。
  正是因为没有黄河改道后长期的大量泥沙淤积,此时彭城周边地势相对较低,寒山周边地区的土壤层也相对较薄。
  齐军想要挖深沟排水,就要‘啃’碎石层,再深一些,就是坚硬的岩石层。
  在没有工程机械的时代,要‘啃’碎石层可不容易,耗时耗力,岩石层就更难了。
  所以,齐军在寒山周边地区挖深沟把‘彭城湖’排干,受限于地形和地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寒山堰所谓的破绽,只是看起来像是破绽而已。
  当然,若不拘泥于在寒山附近挖渠排水,这一构思还是可以实现的,但需要经过大量勘察,摸清地势和地质,选定最佳施工线路。
  勘察可能需要一两年,施工可能也要至少一年,齐帝御驾亲征,哪来那么多时间慢慢做这件事?
  李笠之前把彭城灌成湖,也是参考了微山湖形成历史,既然如今彭城周边地形较后世要低,那么把彭城周边变成湖区,有何不可?
  太阳西沉,李笠看着窗外夕阳余晖,笑道:“他们以为我们有破绽,可是,他们自己,破绽也不少。”
  张铤知道李笠说的是什么,看着窗外,也笑起来:“是呀,他们既然不来攻,我们,就逼他们来攻。”
  若把‘彭城湖’看做一个圆,圆心为彭城,圆边为湖畔及附近城池、要地。
  从圆心出发的梁军兵马,乘坐船只可以抵达圆边上任何一处位置,若投入骑兵在岸上移动作战,这个圆的半径会更大。
  此即为李笠所说“内线作战”的优势,那么,处于‘外线作战’态势的齐军,要把整个‘圆边’防住,得动用多少兵力呢?
  不防的话,那破绽可就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