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乱世栋梁 > 第三章 十字路口
  襄阳,各处飘扬着梁军旗帜,彭均等人在满目疮痍的城头上东张西望,想要看看投石机的威力有多大。
  若远远看去,襄阳城墙没有异常,完整的耸立着,可近了一看,仿佛就像是个瘌痢头。
  战棚当然已经不存在了,墙垛悉数消失,本该平整的墙顶,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基本上站不了多少人。
  至于城楼,只剩下残垣断壁,城墙后的敌楼、箭楼,上半截都已经垮塌。
  “城墙还在,依旧很高,还很结实。”黄?说着,跺了跺脚,指着坑坑洼洼的城头,“但是,站不上多少人,等同于失效了。”
  “守城最大的依仗就是城墙,没了这依仗,哪里守得住?官军凭借兵力优势,就能很快拿下襄阳。”
  “若是按着平常的打法,什么蚁附攻城、挖地道、堆土山,搭高楼,耗时不会短,动辄数月乃至一年时间。”
  彭均之前没经历过像样的攻城战,所以以为攻城很容易,听黄?这么一说,恍然大悟:“难怪李郎这么有把握。”
  武祥补充:“前提是有足够的大石头,几十斤重的那种,这就像射箭,若光有弓没有箭,弓再厉害也是没用的。”
  “如今官军收复襄阳,还有...”彭均指了指北面,汉水北岸的樊城:“还有樊城,接下来,官军要往哪里打?”
  “益、梁还没有收复,接下来是不是要往梁州去?”
  “不知道,出征时,就说收复江陵、襄阳,然后司州那边收复随郡,之后该怎么办,没说,我们当然就不知道了。”
  彭均听李笠分析过‘地理’,知道梁国雍州以西、汉水上游是东梁州及梁州,而梁州州治所在汉中(又称南郑),是很要紧的地方。
  李笠做了个比喻:汉中,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往西走,穿过‘门户’剑阁就是益州,往东沿着汉水走,过‘门户’安康(东梁州州治),可以抵达襄阳。
  往北,过‘门户’武兴后,出散关,进入另一条大道:东西走向的渭水河谷。
  沿着渭水河谷往西可入陇右,沿着渭水往东走就是关中。
  所以,汉中这个十字路口很重要,朝廷若要收复蜀地,可以走两条路:其一,长江,其二,汉水,这两条路都可以水陆并进。
  走长江(含临江陆路)入蜀,先得拿下江陵;走汉水(含临河道路)入蜀,先得拿下襄阳。
  无论走哪条路,水路都是逆水行舟,陆路十分狭窄,很容易被人堵在半路。
  这一堵,或许几个月就过去了。
  其次,无论走哪条路,粮草输送都很费劲,因为沿途都是山地,不可能就地征粮补充军用,只能靠长途输送,且沿途多有蛮夷,很容易被袭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出击荆、雍的大军,粮草不是很足,若接下来入蜀作战,无法支撑太多兵马,且无法持久。
  “那,就这么放着失地不管了?”黄?问,彭均两手一摊:“还能如何?天远地远的,魏军又肯定严阵以待。”
  “人家不用打,就是和你对峙,譬如在汉水旁的安康,或者长江峡口。”
  “他们的粮草输送完全可以走水路,因为是顺流而下,省时省力。”
  “我们的粮草输送则十分辛苦,若兵马堵在半路,耗上几个月,粮草撑不住,就只能撤了。”
  武祥发表看法:“我觉得没必要往西走,可以往北攻,攻打汉北地区,也就是魏国所说的山南地区。”
  “汉北地区?”彭均再次看向北面。
  之前,侯景还没作乱时,梁国在汉北地区的地盘,只有汉水北岸樊城这个落脚点,以及东面,雍州和司州交界处的随郡。
  如果就近攻打汉北地区,譬如要地穰城、宛城,倒是不错,因为地势开阔,还有水路能够利用。
  但问题也出在“地势开阔”。
  彭均听李笠提起过汉北地区的形势,以及要紧之处:“还是萧齐时,汉北地区为朝廷所有,但是距离魏国国都洛阳很近,只隔了..隔了一道山脉,以及阙南地区。”
  “所以,魏国后来硬是把汉北抢了,据说先帝当年还是齐将时,就经历了大败。”
  “汉北地区地势开阔,易攻难守,就像一个十字路口,想要守住的话,得有野战能力强的军队,兵力要多,骑兵也要多。”
  “而且,这地区的形势,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如同汉中一般。”
  彭均用树枝在地上划了个十字,讲解起来,因为李笠经常跟他们讲战略,所以众人习以为常。
  汉北地区居中,往北,翻越山脉、穿过阙南地区,就能抵达洛阳,这是有现成道路的。
  往东,东北方向出方城,就能进入河南地区。
  往东南方向走陆路,横穿司州地区,可达长江北岸,甚至能和江州隔江对望。
  往南,走汉水水路可由汉口入长江,汉口对面是郢州夏口。
  往南走陆路可达江陵,入江后可顺流而下,也可进入长江南岸的湘州地区。
  往西北方向走武关道可入关中,长安近在咫尺。
  往西,沿着汉水河谷西进,过东梁州的安康,就可抵达梁州汉中(南郑)。
  “你们想想,汉北地区如此重要,官军去攻,魏国可不得拼尽全力来救?到时候打得昏天黑地,朝廷哪有那么多兵马和粮食,支撑如此消耗?”
  “这不正好么,我们可以攻其必救。”
  武祥趁机发表意见:“官军就近进攻汉北穰城、宛城,魏国必然集中兵力东进,于是,另一边就空虚了。”
  黄?来了精神:“你是说...声东击西?我们佯攻穰城、宛城,实际上...”
  随后指了指示意图上的汉中方向:“实际上,官军主力从襄阳出发,沿着汉水西进,先取东梁州,再收复汉中?”
  “没错!”武祥点点头,“梁州、东梁州是去年年中才丢的,当时是外无援兵,所以我想,当地豪强及许多将士未必心甘情愿认长安朝廷。”
  “如今,官军短时间内接连收复江陵、襄阳,可以趁着魏国还没反应过来,派遣精锐收复东梁州,乃至梁州。”
  “然后以逸待劳,应付魏军的进攻,只要站稳脚跟,控制住汉中,可以让魏国如鲠在喉,迫使蜀地魏军不得不分兵防御。”
  “往后,官军走长江入蜀,汉中驻军可以卡住蜀道,阻挡关中援军,有关门打狗之效。”
  黄?觉得不现实:“我听说,从襄阳到汉中,全程近两千里,沿途过去只要被人堵在半路上,就失了先机。”
  “而且,汉中离襄阳不近,道路崎岖,就算收复了,一旦被围,靠襄阳这边的援军和粮草输送,朝廷未必耗得起...”
  “那又如何呢?对耗就对耗,看谁先耗不下去。”
  武祥依旧坚持自己的意见,“朝廷难,难道蜀地魏军不难?蜀道艰险,粮食运输不易,我们还可以声东击西,把魏军主力全都调动起来。”
  说完,他展开双臂:“譬如我是魏国,那么胸膛是关中,左手是汉北,右手是蜀地,中间,被群山隔断,左右不能呼应。”
  “左手遇敌,右手帮不了忙,同理,右手也是,”
  “他们既要保汉北,又要保蜀地,还得争夺汉中...也就是胸膛对面的地方,他们的消耗,比我们大得多!”
  几个人争论起来,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连决策都没资格参加的人,凭什么大言不惭?
  但他们不觉得自己可笑,李笠常说打仗要动脑子,这有几层意思。
  所谓的“战术层面”,是要琢磨己方如何打赢一场仗,判断敌人会如何打这场仗。
  所谓的“战略层面”,想清楚己方为何要打这场仗,判断敌人为何要打这场仗。
  只有用脑子打仗,判断敌军的战术和战略意图,才能事半功倍,增加胜算。
  所以,在鄱阳时,他们经常和李笠“纸上谈兵”,说是打发时间也好,消遣也罢,反正多年下来,每个人的眼界都大了许多,脑子也灵活了许多。
  眼界不再仅限于江州,脑子想的不止是“上官让我打哪里,我要如何打下哪里”,而是“我若是上官,该打哪里”。
  “唉,我们争来争去,也就只是说说而已。”彭均感慨着,看向城里某个方向,“也不知,此次军议,能议论出什么结果。”
  “你觉得能议出什么结果?”黄?问,“无非是见好就收,或者争夺汉北,亦或是声东击西。”
  “不知道,反正我觉得不甘心。”彭均有些愤愤不平,“被人打进家里,烧杀抢掠,又扛走许多钱财,现在就有机会报仇,怎么能见好就收?”
  “魏国新占不少地方,人心未稳,我们再打过去,响应的人就会多,若是耽搁几年,人家站稳脚跟了,再打,岂不是更难?”
  “而且,朝廷这么快收复江陵、襄阳,魏国一定始料未及,我们占了先手,不来个‘兵贵神速’,岂不可惜?”
  “李郎常说,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打仗也是这样,而且,无论是战略决战还是战术决战,一定要由我们带节奏,不能让对手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