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乱世栋梁 > 第七章 倒焰
  建康,台城东南,秦淮河畔东冶,一如往日喧嚣不已,河边架起的十余座龙骨水车,在人力踩踏下缓缓转动,将河水源源不断提到岸上蓄水箱。
  一旁,十余根粗硕的中空竹管竖直插入河中,顶部的立轴风车不断旋转,带动活塞,将河水通过陶管抽上来。
  这些抽上来的河水,同样由水槽导入蓄水箱。
  风时有时无,所以这种“风力渴乌”抽上来的水时多时少,不过配合着人力汲水,蓄水箱里的水依旧很多。
  大量河水从水箱的出水口喷涌而出,沿着木槽倾泻,撞击水轮,使得水轮不断旋转。
  旋转的水轮带动新颖的推拉式风箱,向几座炼铁炉鼓风,不过风箱鼓出来的风,要先经过“预热窑”预热,才会进入炉膛。
  此刻,新任东冶监作李笠,正在一座炼铁炉前,查看新式鼓风设备的运转情况,几个吏员跟在左右。
  东冶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作场,有各种手工作场,也有冶炼场,这里制作大量军器以及各类用品,属少府寺管辖。
  而新任东冶监作李笠,给东冶现有炼铁炉装上的新式鼓风设备,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况下,使得东冶近一个月的铁产量增加了四成。
  这是个惊人的成就,于是乎,刚上任也就两个多月的李笠,在同僚前说话底气瞬间大了许多。
  李笠所用的鼓风设备是水排,当然水排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然而李笠制作的水排,鼓风装置不是皮囊,是推杆风箱。
  这玩意从来没人见过,也没听说过,可谓“李监作”的“首创”。
  给炼铁炉鼓风的皮囊,一般都不小,所以需要大量牛皮缝制,还得注意日常保养维护,十分麻烦。
  而如今使用的推杆风箱,全木制,方方正正,制作简单,养护起来很方便,修补起来也不贵。
  这种风箱靠水轮带动推杆往复运动,给冶炼炉鼓风,风量很大,但鼓出来的风,不是直接进入炉膛,而是要经过“预热室”。
  这就是李笠‘首创’的一项技术:预热鼓风。
  推杆风箱鼓出来的风,进入一个闷热的土窑,隔墙燃烧木炭,使得土窑内十分灼热,风在窑内经过,自然就热起来。
  经过预热的风进入炉膛,使得炉内更加灼热,还有节省燃料的效果。
  几项改进,使得东冶的铁产量大增,而李笠给大伙的惊喜,还在后面。
  李笠从鄱阳家乡请来炉工,在东冶建造新式炼钢炉,以改进后的‘宿铁法’炼钢,其法有些类似‘搅钢法’。
  搅钢法,汉时就有,但是工艺复杂,掌握不易,需要极有经验的炉工来操作,才能炼出钢。
  而李笠建造的新式炼钢炉,有个名号,唤作“倒焰炉”。
  具体什么是“倒焰”,东冶的工匠们搞不清楚,只是知道这种炉和一般的炼铁炉不同:一般炼铁炉是竖着立起,而“倒焰炉”是沉入地下。
  确切地说,是在地上挖坑,两个靠在一起的圆形深坑,相互间有火道相连,所以应该叫做“地炉”。
  然后在坑壁铺设耐火砖,这种耐火砖是用来自鄱阳新平的耐火泥所制,号称比常见耐火砖更耐火。
  左坑放提前经过闷烧的石炭以为燃料,然后以耐火泥所制盖板封顶,右坑放一定比例的生铁和熟铁。
  右坑同样封顶,却留数个有活动盖子的开口。
  两坑之间,有火道相连,又有烟囱排烟,看上去就如同一个埋在地里的葫芦。
  准备好后,左坑点火,然后水排鼓风(通过预热窑),封闭炉口。
  于是左坑的火焰,经过火道对右坑里的生、熟铁进行加热。
  左坑里石炭燃烧的火焰很猛,居然能把右坑的熟铁都熔化做“半铁水”,然后炉工从右地炉的开口处,伸铁棒或者木棒进去搅拌。
  有经验的炉工都知道,熟铁熔融后不是水状,而是胶状,所以无法浇铸,搅拌起来很费力,想以此搅拌出钢来,一部分看经验,大部分看运气。
  然而,李笠的“倒焰炉”,可以把熟铁熔化成水状,搅拌起来不费力(相对以前),还可以很方便的调整生铁用量。
  于是,能够稳稳的“搅”出质量不错的钢。
  一开始没人信,但事实就是:这种“倒焰炉”,真的能大量炼出钢(相对而言)。
  相比东冶现在在用的“宿铁法”炼钢,耗时短,成本低,成品质量稳定。
  现在,就有一座“倒焰炉”开始出钢,李笠及一些吏员站在不远处,看着炉工进行下一步操作。
  当中,有几个操着鄱阳口音的炉工分外显眼,指挥着其他人进行各项操作。
  经过一个月的运行,以及一次次的出钢,现在没有人怀疑眼前这“倒焰炉”所出的产品,是铁不是钢。
  早就等候多时的锻工们,就等着将这些钢锻打成刀剑等器具。
  几个鄱阳炉工当中,贾成正在做‘通事’,方便东冶炉工与其交流,李笠见这几位忙得很,便不去打扰,带着左右转到别处去。
  自汉时出现的“搅钢法”,其大概原理,是在炉里将生铁熔化,然后在不断搅拌的同时,加入适当精铁矿,让生铁的含碳量下降。
  凭借经验控制搅拌进程,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让生铁的含碳量降低,却不会低到成为熟铁,而是成为含碳量介于生铁和熟铁之间的铁合金,即钢。
  这个过程很难控制,一看经验,二看运气。
  现在所用“宿铁法”,大概原理是在炉里加热熟铁片/块至通红,然后浇入生铁水(渗碳剂),以此对熟铁进行渗碳。
  或者在熟铁棍/条上缠绕生铁,亦或是生铁片、熟铁片夹在一起,一同放入炉中加热,原理是一样的。
  但耗时很长,因为木炭火焰无法将熟铁液化,渗碳过程较慢。
  若用石炭(煤炭),倒是可以提高炉温,然而这样会让铁制品变脆,无法使用。
  那么,用焦炭来加热炉窑(炉窑用耐火砖铺设内壁),可以有足够的热量将熟铁液化(相对而言)。
  如此一来,完全融化了的生铁及熟铁合在一起,搅动之后完全熔合,实现碳含量的调整,产钢效率就高了许多。
  “叮叮当当”的锻打声中,李笠看着锻工锻打环首刀条,他本可以进行改进,引入水力锻锤,省去人工,提升锻打效率。
  但是李笠不打算拿出来,这技术要留着自己用,而炼钢炉,他还有更好的,也打算留着自己用。
  穿过锻打工场,李笠继续向前走。
  “倒焰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种土法炼钢炉,后来成了老一辈的回忆,他听人提起过原理。
  简单来说,这种炉的结构就像葫芦,施工简单,操作起来也不算复杂。
  虽然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标准来看,“倒焰炉”炼钢是效率低、品质差的炼钢方式,但用在“古代”,那就是先进科技。
  而景德镇(如今的新平)的高岭土,可以用作耐火砖的材料,用这样的耐火砖所砌炉窑,可以承受焦炭燃烧时的高温。
  于是,他鱼钩作场的‘合作伙伴’、鄱阳某私炉,率先实现了用耐高温“倒焰炉”、焦炭炼钢的突破。
  现在,李笠借人、借技术一用,从少府丞徐驎那里换得一个机会。
  前方豁然开朗,那是一块类似于操场的空地,此刻聚集着大量男女,李笠大踏步向前走去。
  建康东冶,冶炼场,也是铸币场,又有兵器作场,还有手工业作场,有吏、匠、工、徒数千人,其中包括许多来服劳役的百姓。
  以及大量服苦役的囚徒。
  这些囚徒之中,大部分都是寻常百姓,因为各种小罪,被官府判罚苦役,在东冶劳作。
  落后的冶炼、鼓风以及各种生产技术,高温、嘈杂、恶劣的工作及居住环境,让这些人终日忙碌,吃不好,睡不好,痛苦不堪。
  当节省人力的新技术、设备投入使用,这些劳动力的工作环境改善了些许,劳动强度依然很大,但比起从前,好了许多。
  李笠看着这群人,想到了时局。
  如今是五月,侯景之前已占据梁国寿阳,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来个鹊巢鸠占,导致本来要到寿阳上任南豫州刺史的鄱阳王无法履职。
  对侯景的这种行为,朝廷没有予以惩罚,而是任命其为豫州牧,并加以安抚。
  于是,淮南重镇寿阳成了侯景的‘新家’。
  陆陆续续有消息传来,据说侯景在寿阳强迫百姓从军,并将民女配发给士兵,但天子对其绥靖,好吃好喝供着,要什么,给什么。
  与此同时,朝廷正在与东魏和谈。
  可想而知,东魏的和谈条件必然是交出侯景,而对于梁国来说,侯景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所以...
  所以李笠认为侯景必然会狗急跳墙,一切的一切,预示着那令人不安的“历史”,年内就会变成现实。
  值此风云激荡之际,李笠觉得建康城里有机可乘,但要如愿,得先投入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