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乱世栋梁 > 第二十二章 克虏伯
  李笠问的问题,瞬间难倒了萧十一郎,而被这问题难住的人,还有旁边的侍卫们,以及鄱阳王府防阁将军蔡平。
  对啊,箭搭在弓上,箭的指向和弓弦回弹的方向不一致,怎么射出去的箭,不是沿着箭杆指向飞,而是能够沿着弓弦回弹的方向,往正面射出去?
  所有练习射箭的人,刚开始接触弓箭,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疑问。
  但是,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合理解释,来解释这个问题。
  蔡平记得自己当年还是少年时,练习射箭,就问过父亲,但父亲给不出解释,只是教授他口诀,然后不住说:
  “本来就能射正,你问这么多做什么?”
  这样的疑问,蔡平得不到解答,所以当他开始教儿子以及其他人射箭时,面对初学者提出的这个疑问,他走上了父亲的老路:
  “按口诀练即可,你问这么多做什么?”
  蔡平教外甥射箭时,外甥同样问了这个问题,他答不上来,现在,李笠问了这个问题,外甥又如何能够解答?
  果不其然,本来信心满满的萧十一郎听了李笠的提问,瞬间泄了气。
  这个问题他一直想不通,心里有疑问,却得不到解答,所以对射箭没了兴趣。
  李笠见众人果然给不出合理解释,微微一笑,把弓、箭放下,让人拿来一根长竹竿,一头顶着墙。
  然后一人握着竹竿另一头,用力向前推,于是竹竿渐渐弯起来。
  “小人不才,虽不懂射箭,却知道原因,请看竹竿,将其看作是箭杆。”李笠如是说,等大伙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竹竿上,他继续说:
  “弯弓搭箭,撒放弓弦那一瞬间,弓弦是不是猛地推动箭矢向前走?现在,这竹竿就是被人猛地用力推。”
  见众人点头,李笠又说:“那么,当箭离弦之后..”
  他示意那人松手,于是竹竿立刻恢复形状,又因为弹力惯性,不住地颤抖,宛若一条鱼在摇头摆尾。
  虽然这只是片刻之事,但所有人都看见,竹竿在“摇头摆尾”。
  “大伙都看清楚了吧?箭杆也会如此,被弓射出去后,就会如一尾游鱼般摇头摆尾,就这么....”
  “如同游鱼一般‘游过’弓把,跨过‘障碍’,向前方‘游’去,所以才能射正。”
  李笠的演示很直观,却让人难以置信,萧十一郎满脸震惊,蔡平却若有所思。
  一名年轻人脱口而出:“不可能!箭这么短,如何会像竹竿般颤抖?”
  这位突然插话,极其失礼,不过李笠知道这一副长马脸的年轻人是蔡平之子蔡全,即萧十一郎的表兄。
  蔡全为鄱阳王府阅武马容,马容即行军时乘马居前以壮军容的军官,李笠当然不会因为说话被打断而有什么脸色,继续说:
  “道理是一样的,竹竿颤抖明显,箭杆也会颤抖,只是没那么明显,而且...”
  “一石弓,弓弦撒放瞬间,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力,全压在箭杆上,难道箭杆不会弯?”
  “若不信,可以请一位百余斤重的人,单脚踩竖着的箭杆,那必然会踩断吧?”
  “箭没被射断,是因为前方有路可以走,而不是被堵着,但从静如止水到快如闪电那一瞬间,箭杆受力弯曲,不难想象吧?”
  这道理很容易想明白,蔡全和其他人默不作声,但是李笠提出的说法,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所以他们还在琢磨这说法到底对不对。
  李笠见没人质疑,便继续阐述自己的看法:
  “小人不通箭术,却常见人习射,所以知道弓力分强、软,知道箭杆有软硬之分,不同弓力的弓,适用的箭矢其箭杆软硬也有不同。”
  “同一个人,用弓力不同的弓,在同样的距离上,射同一支箭,前后却经常射不准,问题出在哪里?”
  李笠说完,再次演示了箭矢受力、弯曲的样子:“弓力不同的弓,就得配箭杆软硬不同的箭,对吧?”
  蔡全迟疑了一下,点点头,李笠又说:
  “道理很简单,软硬合适的箭杆,才能刚好‘游’过弓把,箭杆、箭羽不会和弓把擦碰,导致射偏。”
  后一段话没错,但前一段话,让在场之人都觉得难以接受,不过李笠这么一解释,好像解释得过去。
  然而这解释给人的感觉怪怪的,仿佛某天,娘亲偷偷对自己说:“孩子,你亲生父亲,是隔壁王叔...”
  萧十一郎见听李笠所说,居然没人驳斥,舅舅还默默点头,只觉欢欣鼓舞:原来如此!
  他当然高兴,因为李笠所说,让他多年以来心中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其一,箭杆的方向明明就和弓弦回弹方向有偏差,那么箭是如何向正面飞出去的?
  其二,为何自己弯弓拉箭、撒放的动作练了那么久,若用自己选的箭射出去,经常左偏或者右偏?
  现在李笠三言两语,就把这两个问题说清楚了,比起啰啰嗦嗦解释、却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的舅舅,强了不知多少倍!
  李笠见着小胖子来了兴致,也不膨胀,反而很谦虚:“郎君莫要误会,小人不会射箭。”
  萧十一郎不依不饶:“怎么不会射箭?要不你如何说得出这个道理?”
  “郎君有所不知,这是一位奇人告诉小人的...”李笠现编一个故事,为自己的讲解给出一个合理解释。
  箭矢离弦后的运动状态是什么样的?
  因为速度快,所以人眼是看不到的,但高速摄像机可以拍下来,通过慢速回放,人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题。
  他看过科普小视频,视频展示了离弦之箭的运动情况(慢动作),是如同游鱼一般,摇头摆尾前进,所以心中疑惑得以解答。
  箭杆有‘挠度’,当箭矢搭在弓把一侧、箭杆方向和弓弦回弹方向有偏差时,射出去的箭依旧能够“绕”过弓把,向正前方前进。
  这个道理,古人不明白,只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一套心得和口诀,确保射手能够射准。
  而弓力不同的弓,适用箭杆的软硬度(现代称挠度)又有不同,若弓、箭匹配不合适,同样无法射准。
  那么,许多资质寻常的射手开始练习射箭时,如果师傅不会教、不会因材施教,或者徒弟无法感悟相关的技巧和道理,准头必然有偏差,射术水平难以提升。
  笨一点的办法就是多练,日练月练年年练,靠着‘铁棒磨成针’的意志,花上数年、十余年时间,硬生生把射术练出来。
  但是,小孩子本来耐性就有限,不可能成日里和弓箭较劲,一如萧十一郎那样,练着练着觉得辛苦,索性就放弃了。
  小家伙想要有一技之长来讨好父亲,又不愿意吃苦,于是投机取巧,学戏法表演来取悦耶娘。
  这就是李笠对萧十一郎行为进行分析后所得结论,对方喜欢问问题,但教射箭的蔡平无法给出合理解释,导致小家伙学射箭的兴致大减。
  那么,他若是能够答疑,想来小家伙学射箭的尽头会大幅上涨。
  然而,光靠三两句解释就想让小家伙坚持下去,那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小孩子的耐性有限,做事情是‘三分钟热度’。
  李笠知道自己必须别出心裁,才能把小家伙练射箭的热情保持住。
  自古套路得人心,现在,他就在施展套路,套萧十一郎。
  “小人当时在彭蠡湖打渔,遇见的老伯,自号‘克虏伯’,其人鹤发童颜,言谈举止颇有威严,腿脚不便,似乎多处受过重创...”
  “克虏伯见小人拟饵钓法别具一格,便交谈起来,小人得其解答,方知射术奥妙,以及不少要领,只是终日为衣食奔波,哪来闲情习射?”
  李笠现编的故事,让萧十一郎听得入神,而蔡全听着听着,面露神往之色。
  克虏伯,克虏伯!
  ‘克虏’二字,说明了什么?
  一定是某位国朝大将,壮年时驰骋沙场,与北虏浴血奋战,尸山血海杀出来的本事,射术必然精湛,所以连箭矢离弦之后如同游鱼那般摇头摆尾都知道。
  奈何年事已高、满身创伤,再不能上阵杀敌,便时常布衣出行,流连于山湖之间。
  自号‘克虏伯’,‘克虏’二字,道不尽的英雄迟暮却又壮心未已!
  想到这里,蔡全问李笠:“李郎,不知那克虏伯,如今人在何处?”
  “哎哟,老伯来去无踪,我也不知道呢...”李笠睁着眼睛说瞎话,脸都不红些许,而萧十一郎也回过神来,听出‘克虏伯’名号后面的意味。
  随后喜上眉梢。
  不得了哎!这克虏伯必然是某位国朝大将,因为年事已高便不再上阵,偶尔出来游玩,传授的射箭心得,必然厉害。
  我若学了去,定然能够力压诸位兄弟,得阿耶夸奖!!
  想到这里,萧十一郎干劲十足,嚷嚷着要练习射箭,蔡平见小外甥前所未有的积极,高兴得哈哈大笑。
  李笠用‘得高人传授绝世武功’的套路,成功套路了萧十一郎,心中高兴,也笑起来。
  小胖子上钩了,一如武侠小说里,那些得了绝世秘籍的少年般,练武的劲头十足,想要早日练成绝世武功,称霸武林。
  如此一来,就好办得多。
  对方练箭,他就陪着,顺便也练射箭,反正在王府,闲着也是闲着,练射箭,多一门技艺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