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 > 第八百零七章 江户大学堂(三更)
  “这是何物?”一个东瀛商人扬了扬手盖着各种印章的纸张,不解地向对面的华夏商人问道。
  “银票啊,你们东瀛以前没有用过吗?”华夏商人见怪不怪。
  “这是九州银行的银票?”东瀛商人当然知道银票,不过在此时使用金、银、铜钱交易的幕府时代,跨国贸易使用银票几乎是不可能的!
  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横跨几个国家,如果收了另一个国家的银票,回到自己的国家是一张废纸。但是九州银行在江户城成立东京分行,似乎打破了这个局面,使得跨国贸易之间能够使用银票了。
  “正是九州银行的银票,有了这个银票,我们不用亲自前往银行进行转账,直接交付是。你拿着银票,随时可以前去银行取出现银。”华夏商人说道。
  “真是怪,这个东西和现银差不多,银行先是限制不给用现银交易,现在又允许使用银票当面交易。”东瀛商人大为郁闷。
  “银票的份额很小,适合一百两以下的交易。一百两以的交易才需要通过银行账户直接清算了。我们次只有10两的尾款没有结清,我可不想为了10两的转账亲自跑到银行一趟。”华夏商人说道。
  “这张银票是真的假的?”东瀛商人第一次接触九州银行的银票,摸起来手感极好。
  “当然是真的,才区区10两白银,我怎么会骗你?不信的话,你等人带着去九州银行取款是了。不只是10两的银票,还有5两,1两的银票。这是我从九州银行里面换出来的,最近在我们华夏商人之开始流行了,平时打个牌什么的,输了钱的直接用银票来支付。”华夏商人说道。
  “原来是这样子。”东瀛商人恍然大悟。
  他们在谈论的时候,茶社外面传来鞭炮声,让华夏商人有些好。
  “为什么城会有鞭炮声,是不是又有什么店铺开张了?”华夏商人问道。
  “幕府开设的江户大学堂准备开始施工,所以烧纸、放鞭炮以祈求好运呗。”东瀛商人说道。
  “咳、咳咳……”华夏商人差点将口的茶水呛出,“烧纸、放鞭炮不是我们华夏的传统吗?”
  “因为主持建造江户大学堂的是你们华夏的工程师啊。”东瀛商人答道。
  “……”
  江户大学堂被德川幕府寄予厚望。
  德川幕府的华务运动提日程以后,阿部忠秋、松平信纲等人马不停蹄地大兴土木,修建学堂、工厂,让江户城里面的居民也注意到了幕府的动静。
  德川家光等人知道自己进行变革这样的大动作根本瞒不住九州军,还不如堂堂正正地摆出来,然后大量雇佣华夏的工程师来设计建筑、工厂。目前有江户大学堂和三个工厂正在修建。
  “小额银票似乎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了,不过没想到最先运用在牌局和马吊……”大玉儿一只手托腮靠在木桌,另外一只手转动手的毛笔。
  她也没有想到小额银票在华夏商人之流行的原因竟然是小额银票拥有筹码的作用。
  商人们在漫长的海路太无聊,经常会打牌和打马吊,然后小额银票成为筹码了……用着顺手以后,华夏商人与东瀛商人之间的小额交易也同样用了银票。
  “大小姐,你知不知道幕府要成立江户大学堂了?他们聘请的还是来自我们华夏的工程师,正在外面放鞭炮呢。真是搞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幕府在建造房屋的时候放鞭炮来驱邪。”钱行长从外面看热闹回来,犹然津津有味地说道。
  “看来幕府也学会变通了呀。”大玉儿也不禁一笑,“我倒是要去看看。”
  “我们也去!”与大玉儿一同到来东瀛的户部年轻官员们纷纷说道。
  他们一行人出了东京分行,大步走在江户城的街道,回头率十足。他们因为殴打酒井忠吉事件,一举成为了轰动江户城的名人,江户城内几乎每家每户都认识他们。
  江户大学堂选择落址的地方在幕府大将军府不远处,为了表示幕府的决心,幕府推平了附近好几个武士的宅子,给江户大学堂清出了一片空地。
  主持修筑江户大学堂的是一个世代为砖瓦匠的匠人,后来凭借自己的灵活头脑进入了科学院,从科学院土木系出来以后,奉军部的安排到横滨港参与横滨租界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土木工程师。
  只是这个人到了东瀛以后,还是很信奉老祖宗那一套,正在工地前亲自烧纸放鞭炮,祈求施工平安,让监工的阿部忠秋等人一头雾水,难道这是九州军新学的精髓之所在?
  “据说幕府将军给他开出的工资是这个数。”户部的官员对同伴伸出手指划。
  “这么多!原来当一个匠人也可以发家致富啊。”了解了行情以后,其他同伴大吃一惊。
  “横滨港里新的巡捕房大楼都是他建造的,他可不是普通的工匠,是不明白为什么横滨港为什么愿意将这个匠人给幕府建设学堂。他们建好了江户大学堂,不是和我们的东京学堂形成了竞争么?”一个官员不解。
  大玉儿却说道:“我们帮他们建造房子,用的是他们的材料和劳动力,赚的是他们的钱……而且建立学堂是件好事呀,省的我们控制这里以后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建设了……”
  一行人在围观江户大学堂建设的时候,东京分行的一个雇员挤开密集的人群,见到了大玉儿等人:“大小姐,钱行长说刚才忘了将这封信交给你,让小的送过来。”
  大玉儿接过信件,信封没有任何地址、没有寄信人,而信的封口处有蜡,不由好地问道:“这封信是从哪里过来的?”
  雇员摇了摇头,说道:“钱行长说了,是从京城那边拖人捎来的,具体是谁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