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书剑盛唐 > 第四百四十七章 回程偶遇故人
  第四百四十七章 回程偶遇故人
  其他人的脸色也不是很好看了,本来嘛,有人主动请缨, 你何必反对呢?
  裴行俭深呼吸:“多谢自成先生!”说完,深深鞠躬, 但是态度却没任何变化。
  李诚无奈的看着他:“早知道就不给你说那些了,回去怎么跟苏定方交代啊。”
  “大丈夫志在千里,西域虽苦,却是男儿建功立业的好所在。”裴行俭素有大志,只是以前没有机会展示,现在机会来了,不想错过了。
  李诚见无法改变他的决定,看看侯君集道:“总管,诚无话可说了。”
  侯君集大喜过望,最麻烦的问题解决了。裴行俭留下来做西州总管,再合适不过了。别看都是总管,西州总管真的摆不上台面,就是个留守边疆的苦逼。看看朝廷派来的官员就知道了,都是一些混不出名堂的寒门子弟。
  家世好的谁愿意来这里受苦呢?能活着走到这里,都算是老天保佑了。
  “不能小看青史留名的人物啊。”好逸恶劳固然是人的本性,但是有的人天生就是要做大事的,无论怎么改变,他都会走在既定的轨道上,不会发生多少变化。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有人主动留下,那再好不过了。
  再李诚的建议下,本着自愿的原则,除了两千人属于军令留下的性质,本着自愿的原则,又有三百多人愿意留下来。这些人愿意留下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想混出个人样子,几年之后再回家的。还有就是一些因为土地留下的。
  因为土地留下的人居然是多数,这让人有点意外,唐朝的均田制,到了贞观中后期,就有点难以为继的意思了么?李诚特意了解了一下,这些人本来是有土地的,但是因为家里孩子多,这才自愿留下。
  李诚把能留下的都留下了,军械,工具,棉大衣什么的,一件都没带走。
  收拾好形状,要塌上归途的前夜,裴行俭特来拜见李诚。
  李诚在营中置酒,招待裴行俭,两人喝了一阵酒之后,裴行俭才正色道:“如何立足西域,还请先生教我!”李诚想了想:“环西州者,皆蛮夷也。彼被畏威而不能怀德,故当以威为重,德为轻。”
  裴行俭道:“总管拟将高昌所掠焉耆之土地、牛羊、人口归还,先生以为然否?”
  李诚稍稍沉吟方道:“牛羊可以归还,人口,土地就不必了。这个事情我知道了,最终还是要陛下裁断的。你可以有限的支持焉耆向周边扩张,但不要让焉耆觉得好处来的很轻松。要得到好处,就必须有足够的诚意和付出。”
  “再有,不能单单扶持一个焉耆,驳马在浮图城,你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他的情况比较特殊,想回西突厥北庭已经不可能了,所以一定会抱紧大唐这条粗腿的。但还是那句话,有限度的支持。”李诚又补充了一句。
  裴行俭点点头:“明白了,不能让一家独大。”李诚点点头:“就是这个道理,西州周边,绝对不能出现一个强大的部落。用一切手段,拆分他们,然后维持一个一个小部落的局面。你要做这一片的仲裁者,懂了么?”
  裴行俭非常聪明,很快就明白李诚的意思了。点点头:“学生明白,然西突厥南北二庭,如何处之?”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一点了,因为西突厥的南庭也好,北庭也罢,单个拎出来,都远远强大于西州。
  “还是那句话,绝对不能让西突厥合二为一,不论南北,一旦归一,必然会挑战大唐对西域的统治秩序。他们就是喂不熟的狼,迟早会成为大唐的对手。如果你只是短期留在西域,三五年后回去,那就另当别论了。”
  “某欲效班定远之事,还请先生教我。”裴行俭态度很坚决,这是要扎根边疆了。
  “首先是屯田,解决粮食的问题,其次是人口,心向大唐者,厚待之。凡事都得先有人,没人什么都做不成。最后是军事上的选择,南北二者,谁强就压制谁。先披着朝廷的虎皮吓唬,吓唬不住就动手。打不过就撤回固守,等待朝廷的增援。”
  “总而言之,态度一定要强硬,任何敢于挑衅大唐威严者,必除之而后快。那些愿意跟随大唐旗帜者,要给于相应的好处,让他们觉得没吃亏,还有点小赚就行了。别给多了。”
  西域这地方,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就是要不断的抽打,慢慢的驯服。
  现在如何,李诚不去管他,将来则因为丝路在唐朝经济中的重要性增加,朝廷必然会大力的拓展西域。到时候,才是裴行俭大展拳脚的机会,现在还是早了点,留下太苦了。
  李诚将自己对西域的了解,改头换面,用预测的方式,能告诉裴行俭的都告诉他了。将来的裴行俭会做到什么样子,李诚真的不知道了。毕竟历史的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微调。
  押着高昌贵族,西征大军终于踏上归途,这一次准备更为充分,但是运气差了一点。遭遇了一次沙暴,损失一成的人手。李诚这边因为落在了后面,反倒是避开了沙暴的中心,损失忽略不计。
  经过这个事情,李诚再次体会到了,这个时代的西域,何等的危险。同时也反应出了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如此充满了艰辛和危机的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足够的利益面前,什么风险都有人敢于去闯一闯的。
  走出沙漠之后,回头看着漫漫黄沙,良久!再回头时,李诚觉得,如果有可能的话,自己不打算再走第二次了。三军穿过玉门关的时候,无数唐军官兵潸然泪下,活着回来了。
  更令人意外的事还在后面,蓬头垢面的李诚,看见了路边的人堆里有一个熟人。
  李诚勒马停下,冲路边的熟人招手道:“你怎么在这里?”
  成柱激动的不能自已,冲上来冲李诚拜服道:“成柱见过先生,先生一向可好?”
  李诚翻身下马,冲这个昔日拦着他的游侠儿笑道:“我挺好的,倒是你,在玉门关做啥?”
  成柱挠挠头道:“小的游历陇右,结识了一群兄弟。当初大军过关,小的重病在床,耽误了随军而行。如今朝廷露布上说高昌为西州,便欲前往西州闯荡一番。这一辈子,再关内呆着,怕是没有甚么机会出人头地了。”
  李诚惊讶道:“沙漠道路难行,兼有不测之风云,尔等妄自闯入,怕是要凶多吉少。”
  成柱豪气道:“兄弟们早就相好了,跟着一支商队往西州去。此前还打问过一些老向导,做好了一应准备。男儿大丈夫,总不能蝇营狗苟一辈子吧?”
  李诚听了不禁感慨:“既然你下了决心,我也不劝你。这样吧,晚上到军中来,我给你写封信。你拿着信去找西州总管裴行俭,不怕没有用武之地。”
  大军在玉门关休整三日,然后才继续上路。期间李诚送走了成柱,还赞助了他一些物资。成柱这波人也很有意思,都是一群游侠儿,在地方上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到了西州,没准还能发挥出大作用呢。
  这个年代的年轻人,似乎更为激进一点。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一个发挥的空间。成柱这波人还不少呢,一百来号人,不少都是读过书的,家庭环境都还不错。都是因为个人的原因,类似崔成那种,在家里不受待见的。
  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不怕天高地厚,要去西域打拼。送走他们的时候,李诚不禁追思前汉,大军出征时,无数青年自带干粮和兵器,跟着大军一起出征。三千人的队伍,最后能给你膨胀出三万来,这都是比较少的。
  汉唐有异曲同工之处,两个朝代都是把着力点放在了西域。两个时代,都不乏胸怀豪情壮志,一路往西的青年才俊。
  过了玉门关,大军的行军速度反而慢下来了,沿途不断有辅兵离开队伍回家。没到一地,官员对于西征归来的各位将军趋之若鹜,不消说是看好他们的前程了,要提前投资。
  李诚对沿途的宴请一律拒绝,不是不给面子,而是真的不喜欢这种应酬,没什么意思。装病成为了李诚最熟悉的手段了。一路低调的李诚,回到长安时,已经是九月。重阳节都过了。大军出现在长安城外的时候,这个古都再次沸腾了。
  这个时候,李诚想低调都低调不起来,城外十里长亭有人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棚子,上面写了一行打字“平康坊群芳恭迎自成先生回家”。
  后来李诚才知道,为了迎接他回来,平康坊的娘子们,集体罢工休假三日。不断的派人往西,打探大军的行程。
  这个事情的发起者,自然是若儿,别人也闹不出这么大的阵仗。发起归发起,响应的热潮还是出乎了预料,尤其是那些年老色衰的娘子,更是热情饱满的投入进来。
  对于她们来说,李诚的恩德,不啻再造!
  至于那些正当红的娘子,可以理解为蹭热度!如果能被李诚看上眼,得一夕之欢,身价将暴增。可惜,这样的例子,至今没出现过。明月是个例外,而且她成了李诚人之后,就再也没接客人,而是专心的搞剧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