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皇宋锦绣 > 第三百零一章 出头的炮灰
  二皇子,这在普通的朝代,并不是很重要,说不定前面还有大皇子,而且未必是嫡出,一个小小的二皇子,死了也就死了。
  可是赵昕不一样的,仁宗一共有3个儿子,另外的两个,都是出生之后,一两天的时间之后,就夭折了,唯独只有赵昕,是活到了三岁,算的上仁宗的继承人,唯一有可能长大的那种。
  现在继承人死了,这就如同天塌下来一样,封建王朝,皇帝虽然很重要,可是继承人也非常重要,一旦皇帝没有子嗣,甚至会影响到他的皇权的行使。
  不过,更加奇怪的,就是那些宰辅们,他们很清楚之前,仁宗放出来消息的,说苗定就是赵昕,这些消息有人确认了一下,实际上就是,为什么仁宗会不遗余力的推动这一切。
  现在一切都清楚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仁宗后退了,那么赵昕的死一定是假死,而苗定则作为赵昕的另外一个身份。
  早就有些准备的这些宰辅们,实际上是明白的,赵昕的死,应该是仁宗故意平衡的结果,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会是这么快,这才把爵位给搞定了,就这么的宣布了。
  底层不知道一切的官员,慌乱的忙乎着,一些甚至选择直接投靠汝南郡王,这倒是成为了赵允让的意外之喜,他心中已经有些膨胀了,在他看来,只要稍稍度过这一段时间,就是把儿子推入到皇位继承人的最好时机。
  赵允让只是考虑到合理性,他没有想过,为什么仁宗会同意,如果仁宗真的一点准备都没有,这可能么?
  可是赵允让无论是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仁宗要如何的反制,如果是反制的话,在提出赵昕死亡之前不行么,真的仁宗把赵昕藏起来几年,他或许可以引爆这个,给仁宗填一天麻烦,却不可能直接威胁到赵昕,只能够无休无止的去刺杀。
  不提心怀鬼胎的各种宰辅,也不提正在疯狂的窃喜的赵允让,对于底层的官员来说,今年是不幸的一年,连皇二子都死了,可以说仁宗一共有3个儿子,全部都死了,那么还有谁能够继承这个位置。
  甚至一些人把矛头对准了苗贵妃,这个刚刚成为了贵妃的后妃,也就是赵昕的母亲,他一定要承担责任,必须要废掉他的贵妃之位。
  仁宗当然不会理会他,宰辅们和赵允让,也是同样,底层的呼声哪怕很高,哪怕有人直言上书,可是最终,仁宗和高层都没有采信,他们也在闹过一段之后,就渐渐的熄灭了。
  如果是一个成年王子的死亡,会有很大的动静,说不定要进行较为盛大的葬礼,赵昕的年纪还小,哪怕是被封为了雍王,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亲王而已,年龄很小,甚至还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多久,不用整个中枢参与进去,更不可能国葬,那样不合理。
  实际上,这一个葬礼,因为仁宗比较的低调,再加有心人刻意的掩饰,进行的相当的低调。
  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人,如果真的盛大的进行的话,要怎么掩饰,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认为,这个葬礼很重要,在默契之下,很平常的就度过了这个阶段。
  从这件事情提出来,到最终的结束,最终不过是一旬时间,就结束了,赵昕安葬了,并且葬入到了皇陵之中,这件事情办完了之后,在名义上面,仁宗也失去了唯一的皇子。
  整个朝堂之上,气氛开始微妙了起来,心知肚明的宰辅们,暗暗的观察这局势,而底层的一些官员们,开始不断的拿着这个子嗣的问题来说事情。
  不过,多是一些六七品以下的官员,这些官员,最多只有上书的权利,对于朝堂上面的影响力非常的有限。
  他们的出现只是让朝堂混乱了许多,却似乎带起了一种风潮,一种似乎不立储就过不去的风潮。
  薛玉其实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之中,一直都没有离开汴梁,他关注着事情的发展,对于汝南郡王的无耻,也是深感不满,可惜他没有丝毫的办法,汝南郡王位高权重,特别是宗正这个职务,在整个赵宋王室之中,都属于是非常高的那个职务,跟别说他的儿子,还有可能登顶。
  按照约定,当雍王赵昕死亡这个消息传来之后,薛玉就会带着这个任命,前往保州,同样是军方的渠道,大概一两天的时间,就能够抵达。
  在苗家庄,此时的苗家庄已经恢复了平静,此时此刻,已经距离战争,超过了三个多月了,在人们的努力之下,开始重建了,水泥和砖头结合,带来的效果,让苗家庄变了一个模样,变成了一片新式的农村。
  赵信一直都在准备出行,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需要亲自去看看,在死讯没有传来之前,他并不是安全的,只要传来之后,死于不死,对于继位就么有别的影响了,只后,按照跟仁宗的约定,九龙夺嫡开启,汝南郡王很快就会焦头烂额了。
  等待的时间,永远都是比较煎熬的,赵信却可以静下心来,对一些未来的子系统进行研究,最终也取得了一定的结果。
  当薛玉快马加鞭,进入到苗家庄的时候,王松看着回来的薛玉,一声叹息。
  作为皇子的管家,王松跟着赵信,也是为了未来更进一步,可是,伴随着赵信的退出,最终尘埃落定了,他不太可能跳过去,那就只有跟着赵信,以他对于赵信的了解,赵信很神秘,也很神奇,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在薛玉离开了京城,前往苗家庄的档口,朝堂上越发的乱了,在赵昕的死因宣布了之后,一直都平静的朝堂局势,风云突变,因为这一次,不再是低品的官员,而是一个翰林学士。
  到北宋之后,翰林院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是科举跟官制结合的,是年轻的进士们养望和提升的地方,也是一个跳板。
  只要是年轻一点的官员,或许是文名较重的官员,基本上都有这里的经历,就翰林学士来说,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是翰林学士。
  看看这些名字,就知道这个职务有多么清贵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必介入到党政之中,哪怕任何人上位,他么这样的纯粹知识和文名的官员,也都是需要选择的。
  最重要的是,这是三品的官员,王安石在初入中枢,在总揽朝政的时候,也就是这个职务,三品翰林学士,在朝堂之上,已经算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了,他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党,麾下可以聚集一大批的人员。
  所有的宰辅,六部官员都怪异的看着孙抃,四十多岁的孙抃颇有才名,也是中枢重点培养的接班人之一,翰林学士的位置,不如韩琦的枢密院副使,可是也是少有的高官,他为什么在这里提出这个。
  孙抃代表的当然是汝南郡王,并不是现在就靠拢到了的汝南郡王的身边,他靠拢的要早,早在开封府推官的时候,他就跟汝南郡王走的很近,不过后来疏远了,一直到赵昕的死讯传来,他知道是仁宗的授意之后,这才又一次的靠近了。
  作为投名状,他得到了这么一个要求,在他看来,这没什么关系,已经可以看出来自己的未来了,外放是唯一的,好在他在中枢,也不是太重要,再加上有汝南郡王的承诺,他就算是没有什么前途了,也可以做一个富家翁。
  当然了,如果十年二十年,仁宗故去,赵允让之子赵宗实继位,他可能会成为宰辅,这也是赵允让亲自同意的,这也是推动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根本。
  仁宗看着他,孙抃却毫不犹豫的对视着仁宗,可是他在仁宗的眼里,没有看到愤怒,反而是怜悯。
  没错,仁宗的心中,就是怜悯,孙抃是仁宗看好的官员,基本上,翰林学士是一个非常清贵的官员,跟其他的政务庶务,都没有一些关联,一定程度上面,担任这个职务,卷入到旋涡之中的很少,也从仁宗开始,把这个职务当成是培养后备力量,或者是宰辅的手段。
  孙抃如果没有这么一个事情的话,他是可以做到参知政事,甚至更进一步,登顶也未必不可能,可惜了,他参与到这个其中,不用仁宗出手,以为他就是在等待一个有分量的人提出,那么孙抃就正好撞上了。
  汝南郡王,意外的得到了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让他膨胀了,居然让一个翰林学士提出了皇储的事情。
  他就正好顺着这个来下车,赵昕的死已经推出了,接下来,必须要按照剧本,一步步的往下走,如果接下来没有人提出的话,他必须要推出这么一个人,现在,一切都刚刚好。
  仁宗扫视了众人一眼,把殿内所有人的表情都收拢到眼底,一些熟悉仁宗的,看到仁宗没有发怒,有些奇怪的,一些聪明的已经想到,仁宗早已经是胸有成竹了。
  果然,不久之后仁宗的声音响起,虽然轻,却非常的坚定:“既然大家都是这么的看法,那么就回去商议一下,三天之后,殿议推举吧!”
  说完,仁宗让内监宣布退朝,这是的近3年来,仁宗第一次无故退朝,可是这句话,就如同核弹一样,横扫当场,所有人都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