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劝娘和离之后(科举) > 第250节
  老皇帝不喜五皇子,但五皇子监国期间兢兢业业,老皇帝挑不出别的毛病,陡然指责五皇子不孝,老皇帝一时又没证据,只能杀鸡儆猴威慑一下五皇子。
  其实说白了,老皇帝闹这一出只是觉得五皇子在他没死之前挑战了他的皇威罢了。
  盛言楚苦笑,天家父子闹别扭,却要将他这个小人物拉出来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
  中风瘫痪的盛老爷子一抬上来,在场的官员皆疑惑不解,盛老爷子哑着嗓子道明身份后,朝堂风向一下变了味。
  不管是越氏还是白氏,都没有当事人盛老爷子好使,盛老爷子气息奄奄地说盛言楚对他很好,那就是很好,便是老皇帝也无话可说。
  御史言官酱红了脸,借口说盛老爷子被逼迫或是假的,五皇子手一挥,自有人上前怼御史。
  盛老爷子可不甘心自己大老远跑来一趟被人戴上假扮的帽子,当即哆哆嗦嗦的从怀中拿出一应的证明,这下御史们闭上了嘴。
  老皇帝自知今日被五儿摆了一道,嘴唇剧烈抖动几下后就晕了过去。
  太医们慌作一团,一番救治后冲大臣和五皇子摇摇头。
  御史们一听老皇帝命不久矣,当场吓得脸色惨白,他们不满五皇子登基,还指望着老皇帝另点新帝呢,老皇帝在这种关键时刻怎能撒手?
  可事态已定型。
  盛言楚和盛元勇抬着盛老爷子回了盛家不久,在京城闹了半月有余的‘状元六亲不认’案拉下帷幕。
  盛言楚沉冤得雪,而那些弹劾他的御史就不好过了。
  五皇子将白氏和越氏带子另嫁的折子往那些人面前一扔,质问这种不将朝廷律法放在眼里的女人说得话可信之度在哪?
  御史们见五皇子将提供线索的白氏和越氏翻了出来,当即方寸大乱。
  五皇子毫不留情面,以‘御史有失言官体面’之责,将涉事的三位御史打入了地牢。
  老皇帝悠悠然醒来,听闻此事后浑浊的老眼倏地抡圆,也没痛苦挣扎,就这样去了。
  皇上驾崩当天,满京城皆挂上了白皤,盛家亦是这般,不仅如此,盛家还设了灵堂,堂中摆着的牌位正是盛老爷子盛忠麦。
  第158章 【二更合一】 恩正并科……
  圣上薨, 举国哀丧。
  大殓后,五皇子等皇子、五品以上的官员皆要斋戒七天,盛言楚这些五品以下的官员则每日午间去宫门外烧纸诵经。
  七日后, 新皇登基, 大赦天下,更换年号为宝乾, 因登基之年正逢殿选之年, 朝臣和新帝商讨一番后,决定另开乡试和会试的名册,特准去年乡试和今年会试未中的秀才和举子参加附试,在这两场科举中考中的读书人,都作为新帝登基后的恩科士人。
  接连举行两场乡试和会试, 宝乾元年在国史上又被称为恩正并科年。
  因要重新出乡试和会试的考卷, 吏部和翰林院两大掌控贡院的部门忙得应接不暇。
  盛言楚更为头疼,翰林院的朝考还未开始, 他的散馆考试也还没进行, 再撞上恩科两场考试,他现在就差不会□□术。
  好在掌院戚寻芳怜惜他,只交代他去吏部考功司协助秦庭追整理乡试卷即可, 至于朝考的卷子则交给了夏修贤等人。
  按理上年的新科状元是该参与三年后的朝考出题, 这不没办法嘛,消息传开后, 最难过的莫过于赵蜀了。
  参加朝考的都是新科进士,这些人算半只脚踏进了官场,官场中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故而朝考并不避亲。
  也就是说,盛言楚不会因为朝考人选中有赵蜀就不能参与出题, 赵蜀知晓这种规定后,兴奋的手舞足蹈,但这种梦幻的想法在恩科圣旨下达后破碎开来。
  跑到盛家找盛言楚唉声叹气了一回,盛言楚忙里抽闲安慰赵蜀:“赵兄慌什么?官家才登基上任,正是大拢天下士人之心的时刻,你是先帝手中最后一批进士,他岂会不厚待你们?”
  赵蜀吃了定心丸,又道:“楚哥儿,你说这恩科选出来的进士是不是也要朝考进翰林院?”
  “这是自然。”
  赵蜀蔫了:“翰林院庶吉士位置就那么些,恩正两科朝考的庶吉士齐聚翰林院,那三年后的散馆我又能身置何方?”
  盛言楚:“你不会三年后才散馆的。”
  赵蜀:“?”
  “先帝当年登基也开了恩科。”
  盛言楚歇笔抬头看着赵蜀,温和地笑笑:“当年恩正两科朝考走出来的庶吉士分了两批,如若不出意外,赵兄差不多在明年年底就要散馆。”
  “这么快?”赵蜀霍的坐下来,忧心道:“才熟悉翰林院就要散馆,这散馆后我留在翰林院的机会岂非渺茫?”
  庶吉士太多,在翰林院呆得时间又过短,很难出人头地。
  盛言楚:“这事不好说,端看赵兄在翰林院的表现了。”
  赵蜀的确运气不好,竞争对手一多起来,想留馆的可能性就相对的少了,但世事无常,谁又能猜到一年后的事态发展会如何呢?
  -
  一年后的事暂且搁置不谈,就拿五月间的恩科乡试来说,才风风火火的结束,便有书生敲登闻鼓伸冤,不是状告夹带,也不是指认哪位出题官收取贿赂,而是指出京城乡试考卷中有两题和正科乡试题大同小异。
  两道几乎一模一样的题目出在乡试卷中,于那些去年乡试落榜的秀才们来说,就是占了大便宜,故而一群去年没下场乡试的秀才们大呼不公平。
  盛言楚作为乡试出题官之一,收到状子后,立马着人打听是哪两道题,待看到题目,盛言楚顿时松了一口气,
  “还好还好,不是我出的那两道。”
  他被秦庭追委以重任,要出的题目正好是两道,但他没有参与正科乡试的出题,因时间紧,故而没有仔细去钻研正科乡试的题目。
  出完两道题后,其实他有思考过会不会出现撞题的局面,但秦庭追那边没有驳退他的题目,想来就没有问题,没想到还是出了事。
  书生状告的那两道题是一德高望重的老臣出的,就改了题中几处问答,其内核没变,难怪有不少书生觉得不公平。
  新帝才登基,恩科是宝乾帝上位后颁布的第一道圣旨,此事不仅仅关乎科举公允事宜,还涉及新帝的脸面,为此,宝乾帝将盛言楚等出题官唤到京兆府衙门一一审问。
  出那两道题的老臣是三朝元老,服侍过太宗皇帝,又是先帝手下的重臣,这次恩科后,老臣本该荣休归乡,基于此,宝乾帝当然不能在登基之后就惩治这位老臣。
  但不给那些喊不公的秀才们一个交代也不行,群臣思来想去后,做出决定:那两道题统一不批阅。
  递状子的秀才们高呼万岁,老臣也泪流满面的叩谢皇帝大恩。
  惊堂木一响,此事两全其美的落幕。
  退堂前,盛言楚提议:“皇上,此等撞题一事臣倒有一个法子可以一劳永逸。”
  恩科并非只有新皇登基时才会有,皇帝娶妻、册封太子、捷报归来或者皇家人整数大寿时,朝廷都会开设盛典施恩天下,为避免这等仓促撞题事故再发生,盛言楚觉得有必要做出另外的打算。
  宝乾帝笑问有什么法子。
  盛言楚扬眉高声道:“每年科考皆出两套考卷,分为甲卷、乙卷,一来可以应付突如其来的恩科。”
  “科考到底是用哪一套考卷,不到临考前谁也不知,包括出题考官,到时候掷骰子做决定,这样还可以有效的减少考官泄题事件发生。”
  “若这样还不成,那就在科考到来之前出不定数题目做题库,临近科考前,再从中筛选一些作为科考题,剩下的则封存起来,作为恩科的选择。”
  宝乾帝闻之大喜,觉得此法甚好,点点头又问吏部考功司头目秦庭追的意见。
  秦庭追窥着宝乾帝愉悦的神色,笑道:“盛大人此举不错,但这样一来,前期投入科举出题的人手就要增加…”
  “朝中群贤毕集,这事好办,考功司主事添一倍,翰林院庶吉士加十人。”
  只要是皇帝想要办的事,任何困难都是借口。
  秦庭追笑容放大,拱手调侃道:“皇上着实偏心,臣数次找吏部尚书恳求尚书大人剥一些人给下官,大人总说皇上不允,瞧瞧,盛大人三言两语您就同意了。”
  宝乾帝微笑地抬手点向秦庭追所站的方位,朗声说盛言楚所说的法子能解诸多问题,朕自是要予以支持,而你秦庭追上奏只是因为嫌吏部考功司事务杂多罢了,两者怎能相比教?
  秦庭追笑眯眯的客套几句,君臣之间的气氛十分融洽,立在左右的朝臣见状,纷纷将目光投射到一旁笑而不语的盛言楚身上。
  入朝为官三载,当年那个年方十六的商户少年状元早已不再稚嫩,短短三年而已,就一跃成了天子近臣,寥寥几语便让新帝应了科考出题的改革。
  果真是一招天子一朝臣,他们再也不能拿往日的眼光去看那个曾经被他们瞧不上的商户状元。
  -
  科考出题政策颁布后,自然而然要增加相应的出题官,那些闲居在家的举人们听闻此事后,立即拿起书本。
  乡试和会试由京城翰林官和吏部考功司主事携手推进出题,地方则是由衙门礼院。
  衙门礼院对县试和府试则放宽了选择,人手可以从不打算继续走科举取仕的举子们中抽选,院试要严谨一些,大多是从地方府学、县学山长和教谕中选拔。
  此诏令一出,大江南北骤起读书风潮,都希冀着自己能被选中。
  -
  恩科乡试结束后,总要给秀才们喘口气,也要给地方举人们上京的准备时间,因而恩科会试挪到了八月,朝廷安排好这一切后,这才开始翰林院的朝考和散馆。
  赵蜀这一批进士得知盛言楚帮他们争夺了十个庶吉士的名额后,大为感激,一考完便有进士陆陆续续的来盛家拜访。
  盛言楚只招待了一回便以事务繁忙闭门不见,六月初,翰林院散馆结束。
  新的一批庶吉士进翰林院的当天,盛言楚和应玉衡等人在百花巷聚了一顿,席间来得多是他们这一届的庶吉士,有些得幸留在翰林院做起编修或检讨,有些外放去了六部做起主事等官,还有些则出京去地方州县当起县令。
  还在国孝期间,宴席上的酒杯均换成了清茶,但这不妨碍大家推杯换盏,几杯后,感性的男儿郎哭得稀里哗啦。
  “苟富贵哇!”裘和景一张开嘴照旧是跟银子有关,抱着几个如愿留在京城的翰林官大腿抽噎。
  裘和景是这一批庶吉士中年岁最小的人,他嗓子一嚎,坐上的男人们顷刻笑开,纷纷说他们在翰林院谦让了裘和景三年,这回散馆裘和景外放做官可就没人再宽待他了。
  裘和景抹泪,哭哭啼啼地说他们这一届庶吉士算是史上以来最和谐的一批,说完朝众人诚挚鞠躬感谢三年来的照顾。
  一番肺腑之听得盛言楚都不由热泪盈眶,才撇开眼角的泪花,就见应玉衡和俞雅之等人举杯走过来。
  三人碰了杯,清脆的杯盏声下,应玉衡咽下茶水,百感交集道:“你这又是何苦?”
  俞雅之跟着啧叹:“官家和你关系匪浅,你若留在京城,厚禄高官指日可待,何必要求外放出京?”
  盛言楚饮尽此杯,抬腿走到窗下小椅上坐好,不咸不淡地笑了声:“远香近臭,我来京城买宅院时就本着这想法,做官亦是。”
  两人跟着坐到一旁,盛言楚睨了眼桌上喝至晕乎乎的同僚们,嘴角笑容稍减了几分:“新的官家虽和我关系密切,但我若常常在他跟前晃悠,势必会有小人暗戳戳的说我皇恩过甚,我虽是状元出身,但为官之上并没什么大的成就,很容易传出我德不配位的闲言碎语,与其这样,不若我自请出京,届时荣耀归来,再承皇恩最是适宜。”
  简单来说,就是他如今在官场当中还是太稚嫩了,宝乾帝越对他好,他就会招至更多的嫉妒,于他而言,这是坏事。
  只有他脱离宝乾帝靠自己登上高位,如此,再去享受皇恩才不会显得突兀。
  “少年御前红人古往今来都有,楚哥儿你未免想得太多。”俞雅之还是觉得有点可惜。
  应玉衡:“楚哥儿,你想远离皇权中心,去江南府,或是淮安府啊,何必要挑南域宋城?那边海水的情况你是知道的,去了那喝水都成问题。”
  “对啊。”俞雅之眉头轻皱:“前朝上月递来折子,说南域水里的毒素并未全部疏通,你去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盛言楚噎了噎,他不好说让他去南域的其实正是龙椅上的新帝。
  他原先的想法是去江南府。
  江南府是大府,想外放至江南做官并非易事,所以他才在散馆前刻苦拼搏,按散馆成绩排名来说,他被派往江南府做官的可能性达到九成,可就在贴榜的前一天,新帝唤他进了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