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明末大权臣 > 第二百八十章 兄弟之间
  在柔仪殿和御花园之间,有个叫做“簇兴苑”的园林式建筑。
  所谓的“簇兴苑”,既不是宫殿也不是观所,而是一个“烂尾工程”。
  “簇兴苑”最初开始修建于建文三年,是建文皇帝和文人仕子们吟风赏月诗词往还之地。刚刚修建了一小半,燕王朱棣的“靖南”大军就从北方打了过来。燕王从亲侄子手中夺了过来,建文皇帝不知所踪,没隔多久,就迁都北京,“簇兴苑”就成了无人理会的烂尾工程,而且一烂就是两百多年。
  时至今日,“簇兴苑”才稍加整理,稍微有了那么一点点皇家园林的样子。
  这次宫廷小宴就在“簇兴苑”中举行,赴宴者全都是当年追随太子一路南来的东宫旧臣。
  或许是为了彰显自己没有忘却当年的艰苦,宴会的标准很低,完全就是一场由皇帝本人发起的小型聚会。
  在这场聚会当中,不仅复隆皇帝本人穿着常服,王宣同、程园毕等朝廷大员也全都穿着便装,议论的话题也不是什么军国大事,反而更象是一场“忆苦思甜”大会。
  “朕至今还记得当初的情形,百万贼兵寇京,大行先皇殉国,江山倾覆乾坤崩殂,幸有诸卿奋不顾身起于汹汹之时……”复隆皇帝笑呵呵的看着李吴山:“今日不论功劳,只说当时当日的情形。若不是忠勇公血勇无双,焉能有朕之今日?”
  当时把太子从纷乱的京城里带出来,这份功劳有目共睹,是铁一般的事实谁都抹不去,而且在场的诸人全都亲生经历过那场天翻地覆的剧变,当然知道李吴山的功劳。
  “老臣至今还记得忠勇公一手挽缰一手持刀的神武英姿,当时殿下……哦,不,陛下就在那辆马车之上,我等附于车马之后,忠勇公披荆斩棘势不可挡,我等君臣在终于杀出重围……”内阁首辅大臣程园毕眯缝着一双老眼说道:“忠勇公固然居功至伟,也是万岁百灵护体,历代先皇在天护佑之下,我大明气数不绝之故!”
  作为当事人之一,长平公主笑道:“于公而言,忠勇公身负先皇托付之重,于私而论,忠勇公当时是太子师。我记得当初力战之时,忠勇公腿脚被创,这伤疤至今犹存……永王应该还记得当初的情形吧?”
  永王,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嫡子,复隆皇帝的弟弟,当时才十岁多一点,现在却已十四虚岁了,想起当时的情形,永王还是心有余悸:“怎会不记得?但是我害怕的很,只是蜷缩在车子上,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忠勇公可千万不能倒下,要不然就全完了……”
  在一哇声的赞誉声中,李吴山的表现稍显冷淡:“永王严重了,我大明自有天命相加,纵是经历些坎坷也必然会浴火重生,又怎么会因臣一人而兴而废?”
  “今日你我君臣之聚,仅为闲谈不论政事。”复隆皇帝摆了摆手,笑呵呵的命宫人取出美酒:“这是桂王新贡的百叶酒,朕已品过了,着实不错,诸卿都尝一尝……”
  自从崇祯皇帝殉国之后,这大明朝的江山就甭了。虽然福王在军头的拥立之下在南京做了皇帝,但是很多宗室和地方实力派都暗中不服,有些甚至公然拒绝承认弘光帝的合法性。
  反正大家都是太祖皇帝的血脉,你福王能自行拥立做皇帝,别的藩王凭什么就不能有样学样呢?于是乎,一时间风起云涌,大有为了争做“大明天子”而大打出手的架势。
  后来,在李吴山的运筹帷幄之下,立起了太子这个正统,底定了江南,才勉强维持住一个“半壁江山”的局面。
  但这江南半壁并不稳固,洪承畴的十几万大军就在江北,谁也不知道这位复隆皇帝会不会步弘光帝的后尘,会不会转瞬即灭。大家还存着以前的心思,随时都准备只要清军杀过长江复隆政权崩溃之后就是抢先宣布“登基称帝”“执掌大明”的消息。
  直到黄州之战以后,李吴山用事实证明了复隆朝廷不仅有自保的能力,还有余力发动主动远征,至少在短时间没有不变出现转瞬覆灭的情形。
  正是因为李吴山主动展示武力,一直都在装聋作哑对江南朝廷视而不见的桂王才终于上书纳贡,承认了复隆皇帝的正统地位和江南政权的统治地位。
  不论桂王的臣服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至少维持了一个表面上的统一,这对于江南君臣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也让他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黄州之战的巨大影响。
  只要闽浙一带的唐王再承认了复隆朝的正统地位,就可以完成名义上的统一,成为一个完成在“南明”,而不是江南小朝廷。
  虽然有言在先不论政事,但君臣相聚不可能总是说些风花雪月的闲话,话题最终还是要牵扯到军国大事之上:“在黄州一战中,忠勇公一手调教出来的军校学生表现卓然,很是有几分强兵的气势,以寡兵临敌境,震动湖广,面对数倍敌军犹能一战而胜……”
  “万岁谬赞了,他们不过是些学生罢了,连军队都不是,谈不上什么战力……纵是侥幸有些小胜,也是将士用命血战而来!”
  我的学生都不是军队,何来战斗力一说呢?黄州之战的胜利,完全就是大红狼和闯军各部,以及刘春生、牛柱儿等人通力合作浴血奋战的结果——这是李吴山的说法。
  “朕听闻学生们极是厉害,”复隆皇帝笑着说道:“国有能战之士,这是好事,忠勇公又何必藏拙?军校学生的忠勇公的亲传,朕亦是忠勇公的弟子,真要是论起来,他们与朕还是同门呢……”
  军校的学生们是你教出来的,我这个皇帝也是你的学生,从这一层关系来看,军校学生们和我这个皇帝还算是同门师兄弟呢。
  学生们打的很精彩很漂亮,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隐瞒,总是藏拙终究不行。
  李吴山说道:“臣所设之军校,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想要训练一支崭新的军队出来。虽然学生们有些小小表现,终究还是学生,还没有完全肆业,还无法派上大用场,更谈不上什么战斗力……”
  “忠勇公的学生自然皆是神勇无双的能战之兵,还没有肆业就已如此厉害,若是学成之后得了忠勇公的衣钵真传,必然更加的神勇无敌。”长平公主不动声色的拽了拽永王的衣襟,笑呵呵的看着李吴山:“若我生为男儿之身,必然要投入忠勇公门下,纵是学个皮毛,也好为国效力……”
  “只可惜殿下是女儿身,等臣的军校开始了女子班之后,殿下若是有兴,可以去观摩一二,就只当是解闷游玩好了……”
  “又何须等到以后?”长平公主道:“忠勇公看永王如何?”
  这个时候的李吴山已经知道长平公主要说些什么,却故作不知的说道:“先皇嫡血,自然是人中龙凤!”
  这话说的非常滑头,根本就不说永王这个人怎么样,只是说他的身份高贵。反正你问的含糊笼统,索性我就答的模棱两可。
  长平公主的铺垫工作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复隆皇帝这才说明自己的真实意图:“一入军校,区区少年即为栋梁之才,此番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忠勇公当世无双。朕意让皇弟入了军校,由忠勇公调教一番,一来多些历练,而来长些本事,也好为国效力。”
  “臣已尽知万岁之心,只是……只是怕有不妥,恐于国朝体制不和……”
  这话可不是李吴山推脱,而是事实。
  虽说永王是皇帝的嫡系兄弟,但毕竟是宗室皇亲,只是因为现在的年纪还小所以还没有出藩。过几年之后,必然是要出镇地方做藩王的。按照大明朝的传统,藩王仅仅只是一种身份,而不代表权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朝廷都是把藩王当猪养,以免出现强大的地方藩王。
  就算是“德高望重”的潞王,也仅仅只是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来做事,而不是直接干预军政大事。
  现如今大家所在的这个“簇兴苑”为什么会成为烂尾工程?不就是因为燕王打着靖难的幌子赶走了建文皇帝嘛!
  自成祖朱棣之后,藩王虽享尽荣华富贵,却不掌兵不理政,已成为一种传统。
  虽然李吴山没有明说,众人却已心领神会明白了他的意思。
  对此,复隆皇帝却是毫不在意,哈哈大笑着说道:“忠勇公所言确是实话,却也并非绝对。洪武太祖皇帝百战而来的江山,除了要得武文众臣的倾力辅佐之外,朱氏子孙也不能置身事外。远的不说,就说大行先皇,也是深受悊皇帝信赖,早在潜邸之时就曾参与军国大事之谋划……”
  复隆皇帝说的是他的老爹崇祯和大伯父天启两个皇帝之间的事:崇祯是天启皇帝的弟弟,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当初天启能把皇位传给崇祯,兄弟情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大明朝的皇位传承,除了父死子继这个传统的方式之外,还有兄终弟及的说法,而且并非崇祯这一个例子。
  连皇位都可以在兄弟之间传承,为什么就不能信任自己的嫡亲弟弟呢?复隆皇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永王不仅是复隆皇帝的同母兄弟,还是一起历经变故的患难兄弟,交情自然非同一般。
  既然皇帝都说没事了,按说李吴山就不应该再行反对,但他的态度却异常强硬:“纵是万岁允肯,这……永王入吴山军校学习一事,还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