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117章
  提到这件事情,不仅是辛湖生气,大郎自己也很看不起朱家人。靠着媳妇的陪房保住了性命,居然不肯停下来多找找,就只顾着自己逃命了。因为这三户人不肯走,一定要在附近找张婶婶他们。朱家人只得带着其他的人先走一步了。所以现在,张家村的人根本就搞不清楚朱家人跑到哪里去了。
  “张家村和我们芦苇村一样吗?”辛湖好奇的问。
  “差不多吧。他们那地方是个谷地,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出入口,比咱们村还更安全些。这次谢公子还安排了两户人家,住在张家村了。”大郎说。
  张家村地理位置更加安全隐蔽,坐落在一片不起眼的山谷中,三面环山,只有一个狭小的出入口,如果没有人带路,很难找得到。山谷中,土壤肥沃,树木成林,还有大片的空地,张家那些人,也一样开了几块荒地,种了些粮食,再时不时的猎些野兔子等物,自己勉强够吃,生活也算是过得去。
  但因为没有弓箭,他们打猎的水平就差了很多,大郎他们就把路上猎到的两头野猪留给他们了。同时谢公子留在张家村的人也带了很多物质,分了一点给张家村的人,还送了一把弓与十只箭给张家村的村长。张家村的人就乐呵呵的开始帮新邻居搭建新房子了。
  正是因为张家村地理位置不错,而且还比芦苇村去集市,去县城更加方便,谢公子才会把谢管家的妻妹平氏一家人,以及他们在路上救的一户人陶氏一家,安置在张家村的。
  张家村也和芦苇村一样,也是自立的。只不过张家村不象芦苇村,本身就有房子和田地,完全靠那三户张家人自己建立的。那地方土壤肥沃,空地方多,很适合种庄稼。张家村的人把这个小村子经营的也不错。他们也很乐意多增加两户人家,张家村大些,实力就会更强大,安全性当然也就更高了。
  “那边热闹吗?”辛湖好奇的问。既然能买回来东西,肯定是有集市的。
  “和翠竹村差不多的样子,没什么热闹的。我们只买了两石粗面五十斤盐,一些杂七八拉的东西。”大郎说着,开始和辛湖两人清理东西。
  “那你们怎么又遇上了谢公子他们呢?”辛湖边拿东西,边随意问道。
  “这只能说谢公子他们运气好。要不是我们出手,他们怕是有不少人受伤,甚至死人都有可能呢。”大郎说。
  原来谢公子他们一行四辆大马车,二十多号人,出了县城就被一伙人给盯上了,一直到了偏僻无人的地方才动手。谢公子他们一路本来就很警醒,多加防患。所以对方一动手,他们就下了狠手杀了一些,谁想到对方当中也有几个硬茬子,一路追着,硬是不肯放弃。要不是遇上大郎他们五人,只怕这伙人会一直跟到芦苇村,又或者一定要得手才会走。
  所以当时,谢三伯毫不犹豫的射杀了好几个人,然后大家全部扑上去,把那伙人一个活口也没有留的全部干掉了。因此,他们还白捡回来了十多匹马。
  因为马车行驶缓慢,并且越往芦苇村路越小,甚至有一截路根本就不可能走马车。芦苇村暂时也安置不了太多的人。大家商量了一下,就把马车留在张家村了。同时留下的还有两户人家。
  “谢家人带回来的东西多,这些东西,就我们三家分了。”大郎说着,让平儿去叫胡大嫂他们过来。
  粮食,盐,一捆粗布,都被分成了三份,坛坛罐罐农具等都一样分成了三份。胡大嫂和胡大哥乐呵呵的过来,说:“哎哟,这会儿村子里热闹了。”
  村子小也有村子小的麻烦,所以大家都宁愿村子大一些,人口多了,力量自然就大了。况且这次来的还都是亲戚呢,所以不止谢家人高兴,大家都高兴。
  “那是,等舅舅他们回来,会更热闹呢。”大郎笑道。
  胡大哥胡大嫂兴奋的背着东西回家了,辛湖指着篓子角落里的一个包袱问:“那是什么?”
  “哦,一包鞋底子。”大郎说着,取出包袱递给辛湖。
  辛湖接过鞋底子,随意瞄了一眼,十分好奇的问:“你买这做什么?”
  大郎脸微红,说:“你不是老抱怨有纳不完的鞋底子吗?”
  辛湖又仔细的看了几眼,这才发现这包鞋底子应当,是大郎与平儿和她三人的能穿的。
  “怎么只买了鞋底子,不买鞋?”辛湖忍住笑,问。
  “你还想怎么省事啊?”大郎回道。
  其实人家就只有鞋底子卖,价钱也便宜,就是为那些纳不过鞋底子的人准备的。在刘大娘的帮忙下,他才选了这几双回来。刘大娘也明白,光靠辛湖一个人纳鞋底子,确实忙不过来。但她也没太多的空帮辛湖,毕竟辛湖也就能纳鞋底子了,其他的针线活可都得她们帮忙呢。
  所以大郎要买鞋底子,她就同意了,这确实给辛湖省了些事,大家也都有鞋子穿了。
  辛湖这回没和他顶嘴,她心情很好,笑眯眯的抱着一包鞋底子走了。这家伙其实还是蛮可爱的嘛,知道她纳鞋底子纳的烦了,还晓得买一些现存的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  好赶
  第107章 再添新邻居
  因为搞回来了一些粮食, 不仅只是辛湖和大郎心情好,胡家人更是开心。他们基本上依附着芦苇村的人过生活,如果只分给他们一点儿粮食,他们也没话说。但是大家很公道, 粮食基本上是平分的, 不会单单只让他们家饿肚子,所以胡家人更坚定了要好好和大家相处的信念。
  谢家更是象过节一样的热闹起来。谢老夫人与这个娘家唯一还剩下的弟弟,十多年没见过了。一见面,两人就抱头痛哭起来。谢老夫人姓王,王家也是大家族, 只可惜,后来没落了。这也是当年谢老夫人只能带着儿女回老家守孝的原因之一。没有强大的娘家, 又死了丈夫,儿子没成年,才会被谢家二房挤走。
  “大姐, 弟弟对不起你。”王舅舅擦干眼泪, 说。
  “哎, 都过去了。不说这些了。”谢老夫人说。
  她曾经恨弟弟不争气, 不仅没把王家发扬光大, 反而还连祖先的基业都没能守住, 以至于她在最需在娘家人帮助的时候,找不到一点点支持。但是最痛苦的日子已经过去,这年头还能见到弟弟一家人,她心里头的开心还是占了主动。不管怎么说, 都是血脉相连的亲人,王家人能好好的活着,对她来说也处算是个安慰。
  王氏一家人就先安排在江大山的新家里住下了。谢管家带回来的,谢家的下人,只好先挤到湖边去住了。
  第二天,谢三伯就和谢管家开始在村子里选地方,又要开始盖新房子了。胡家人,包括大郎,刘大娘等人都过来帮忙。但是村子里能盖房子的地方其实并不多。而且王家人口也不少,估计一个和大家一样格局的小院子,还容纳不下王家人。
  这样势必会要多占些地方,再加谢管家带回来的谢家的下人也不少,还得盖他们住的地方。谢家人自己住的院子前后左右全部盖满,怕也是安排不下来。而且大家还都得留点菜园子。
  所以,谢公子事先征求大郎的意见:“大郎,我们家的人太多,恐怕要把新房子盖得远一点才好。你觉得哪边比较好?”
  “往田那边,又或者湖那边盖吧。”大郎想了想说。
  他家旁边已经盖了江大山的房子。而胡家又盖在张家的旁边了。左右就这两个选择,反正村子里是真没地方盖新房子了。不过,芦苇村的范围很大,随便找块地方盖几间新房子的地方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村子这边地势好罢了。
  这次盖新房子,选地方就让大家忙活了两天,最后确定下来了,还是往湖边的这条路上盖,这边方便一些,也离村子里近一些。缺点就是冬天时,相对于村子来说,会冷一些。不过这也不怕,明年春天去挖些半大不小的树回来种上,挡住湖边传过来的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谢家的人手足够多,盖房子的事情,基本不需要村子的另外三户人家帮忙。所以,大郎安心的在家里休息了两天,啥事也没干。
  出门一趟,确实是个累人活。要不是因为遇上了谢公子他们,有足够多的马匹回村,他们还得背东西,和步行,只会更累了。现在村子里马多了,他们家又分回来了三匹马,其中有一匹是谢公子骑过的,本来就是他们家的。另外两匹就算是补偿给他们的了。
  王家的四匹马他们自己照顾着,算是他们家的私产。谢家的马现在也多了,还分了两匹马给胡家养着,他们还剩下八匹,张家依旧养着他们自己的两匹马。总的算起来,芦苇村现在有马共十九匹,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而且有几匹成年母马,明年就能生小马出来了。
  辛湖很满意这一点,她就巴不得多养些马,等马养大了,就可以拿出去卖了。而且平时有马,干活也轻松很多,比如现在他们根本就不用肩挑背扛的弄柴禾回家了,都是用马拉的,一次可以拉几百斤回来,可省事了。
  半个多月又过去了,芦苇村又盖了两座新院落。王氏一家人住了靠近村子的这户,谢家的下人住在另一户。因为这两户住的人都多,所以除了正屋三间和大家一样大小之外,灶房就盖得大了些,皆是四间,其中有两间是用来住人的。
  新房子一盖好,王家人就从江大山的家里搬走了。谢家的下人也安顿好了。
  这一次,芦苇村总共增加了十五口人。其中王家就有七口,王氏夫妻加三个孩子,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妻是他们家的下人。谢家的下人,总共也来了七人,张家多了一个张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