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 第五三八章 三战定中原(下)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刘和这头温和的狮子从来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对手,特别是对付曹操这样文功武略的豪雄,更是不动则已,一动就要毕其功于一役。
  张燕和三位前黑山小帅率领的黑山大军前来助战,算是真正掀起了围攻兖州和豫州的*,等到申息军和镇北军同时加入正面战场之后,曹氏势力在兖州和豫州也就走到了尽头。
  曹操在刘和的几路大军围向昌邑之前,也曾派出心腹向江东孙坚求援,痛心疾首地陈述自己若是败亡,曹氏的今天必然便是孙氏的明天。原本还想继续观望的孙坚,被曹操面临的严峻形势下了一跳,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决定派出一支偏师从寿春方向增援沛郡的夏侯渊。然而,当孙策带着两万江东精锐越过淮河时,却遇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太史慈。
  孙策号称江东小霸王,而太史慈在北方则有忠义无双的名号,两人见面之后,心中少不得较量一番的心思。太史慈手中原本掌握了十几门火炮这种威猛的大杀器,只要用出来,估计孙策当场就能被干掉,但太史慈知道此时不是与江东交恶的时机,所以决定以震慑为主,并不打算过多地杀伤江东精锐。孙策陡然之间遭遇了名将太史慈,也是不敢托大,没有冒然发动攻击,而是派人在前搦战,希望能跟太史慈来一次堂堂正正的阵前斗将。
  太史慈遂了小霸王的心愿,就在淮河之畔与孙策大战了一百回合,然后用长枪将孙策拍落马下,任凭江东士兵将孙策抢回大营。
  孙策虽然勇猛。却也不是没有脑子的鲁莽之辈,他已经知道了太史慈的态度,于是带着队伍返回寿春,不再掺合刘和与曹操之间的大战。
  曹操最终没能指望到荆州和江东的援兵,而刘备已经灰飞烟灭。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曹操所能面对的只有一场接一场的失败,然后被围困于昌邑城内。
  先是驻守泰山郡的于禁和吕虔部相继被打败,于禁做了俘虏,吕虔在守城作战时阵亡,结果泰山郡丧失。接着是死守沛郡的夏侯渊无法抵挡臧霸、管亥和孙轻、杜远、王当率领的十万大军围攻。战死在谯县,然后沛郡失守。然后是驻守陈留的曹仁难以抵挡申息军和镇北军的猛烈攻击,一路向东撤退,最后撤回了昌邑城外。
  因为在战前刘和与曹操曾经达成了协议,所以两方虽然接续交战。但普通百姓遭殃的还算少数,刘和麾下的部队一旦占领了新的郡县,立刻便有朝廷任命的官员前来赴任,负责安抚百姓,减轻战争造成的损失。
  等到曹军全都回撤至安邑一带时,刘和调遣各路攻曹大军缓缓而来,绕着安邑城形成了一个方圆百里的包围圈。
  战事至此,已经毫无悬念。剩下的便是惨烈的攻城之战。
  为了见曹操一面,刘和从洛阳亲自赶往昌邑,随他通往洛阳的还有龙虎卫携带的百门大将军炮。
  昌邑城下。刘和派人向曹操喊话,曹操慨然出城,与刘和在沙场上相见。
  刘和请曹操观赏百门大将军炮齐鸣的壮观场景,曹操看完之后即兴赋诗一首,称赞这种足以改变交战方式的强大武器。
  刘和对曹操说:“该打的仗已经打完了,我不想再看着汉家手足袍泽同室操戈。何不收手?”
  曹操笑着问刘和:“此时收手,你能放过跟随我多年的属下?”
  刘和也笑着回答:“我连李傕那样反复无常的人都可以容忍。又怎么会容不下你手下的人呢?虽然围攻兖州非我所愿,但能逢到你这样强劲的对手。却也等于是告诉了天下人,谁也无法阻挡我收拢各州兵权的决心,说起来我还得感谢你配合我打了这一场足以定鼎中原的大战!”
  曹操明白了刘和的心意,于是在沙场之上与刘和对饮三杯,然后返回了昌邑城内。
  三日之后,昌邑城头挂起白色的旗帜。曹操之子曹丕出城向刘和报丧,同时请降。原来那日曹操与刘和见面之后,回城便开始交待身后之事,他要求曹仁和夏侯惇在自己死后不可负隅顽抗,因为在大将军炮面前,城内的六万将士仅凭血肉之躯根本无法阻挡刘和的大军攻破城池。夏侯惇问曹操何不一起向刘和请降,曹操苦笑着回答说这场大战因我而起,如今双方死伤了十万士兵,总得有人负责。
  曹操回城处理完身后之事,在第二日夜间饮下毒酒,带着尚未实现的人生理想撒手而去。第三日早晨,曹丕便手持曹操的绝笔书信出城来见刘和。
  刘和对曹操的自尽深表惋惜,他安抚曹丕,承诺对曹氏不会再追究任何罪责,只要曹氏和夏侯氏协助朝廷官员把豫州和兖州的局面迅速恢复,还可以因此而换得一些功劳。
  曹丕也是城府深沉之人,他在刘和面前表现的很恭敬,口中言称一切都凭刘和做主,曹氏一族和夏侯氏绝对不会阳奉阴违。刘和于是要求昌邑城内的守军全部出城缴械,接受朝廷的精简和整编,曹氏一族和夏后氏的主要人物全部前往洛阳定居,其余附属人物则返回老家谯县隐居乡里。
  面对城外近二十万大军和数百门大小火炮,曹仁和夏侯惇根本生不出反抗的心思,他们牢记着曹操临死之前的叮嘱,带着城内的士兵从四道城门中走出来,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刘和的大军投降,接着被各路部队分批带走,离开了兖州这块熟悉的土地。
  刘和在收编了兖州和豫州的军队之后,没有急着调动大军向南对付孙坚,而是暂时停止了军事行动。
  朝廷随后任命幽州牧刘惠出任兖州牧,任命宁州牧杜幾出任豫州牧。任命刘放接替了幽州牧,任命国渊接替了宁州牧。
  刘惠是最早追随刘和的属下之一,又在幽州这块刘和的根基之地从政多年,正好可以把幽州的成功经验带到已经开始部分改革的兖州来,推动兖州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杜幾是文武全才。有着长期在边塞统领军政的经验,刘和将他放在豫州这块与荆州和江东交界的地方,自然是委以重任,有着防备和牵制刘表与孙坚的用意在内。
  又过了一年,兖州和豫州已经彻底归于中央朝廷的管理之下后,朝廷的政体改革正式启动。
  先是朝廷恢复了丞相制。但不设左右丞相,只设一位总管全国政事的丞相,在丞相之下又设了三位副职,分别是尚书令、中书令和内史令,负责在皇帝与丞相之间沟通。同时协助和监督丞相完成肩负的职责。刘虞作为大汉复兴的首功之人,自然被委任为丞相,而卢植则被任命为尚书令,统领尚书台的事务。刘表被朝廷任命为中书令,可以暂时不来洛阳赴任,他在洛阳的职事暂由中书丞(中书令副手)钟繇来担任。蔡邕被朝廷任命为内史令。
  在丞相和三位副丞相之下,朝廷又设立了吏、礼、宣、户、刑、农、工、商、财、矿等十数个部,每部有长官一名。副职两名。
  从朝廷的顶层的这番改变来看,既有后世三省六部的影子,但又很多的不同。这自然又是出自刘和的考虑和设计。比如,后世的三省六部之上并无大权独揽的丞相,而六部之中有个兵部,却没有出现在刘和搞出来的这十几个部之中。在刘和的设计中,大汉未来的政体是要朝着君主立宪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要提高丞相的职务。使得丞相能够有实力来限制皇帝的权力,避免一两个昏庸无能的皇帝送葬了一个帝国。
  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负责管理军政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丞相具体职权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的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
  作为后来人,刘和纵览史书,从来没有发现丞相造反夺取了皇帝君权的事例,反倒是那些废除了丞相把君权高度集中在手里的皇帝,最终都把帝国带进了覆灭之地。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丞相虽然总揽全国的军政大事,但他是由皇帝任命的,而且在刘和的设计中,军队这一块是**出来与内政官员并列的,所以丞相一个人的权力再大,也无法发动一场颠覆皇权的内乱。
  皇帝作为帝国的象征和最高决策者,他不需要也不应该事事插手,他要做的是监督丞相和内阁官员,避免权力被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想要让帝国长久维持下去,皇帝不仅不能*集权,反而应该将无上的权力合理的分配下去,这样在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好歹还有一群人维护帝国的完整和统一。
  朝廷在任命内政官员的同时,也对军队的体制进行了变革。刘和头上顶着的兵马大元帅依然保留,在朝中与丞相的地位相同,在兵马大元帅府中设置枢密院,枢密院内又设东西两府,其中东府长官负责作战和平叛,西府长官负责训练和装备后勤。
  一位丞相,三位副相,再加上一位大元帅和两位副职,便组成了大汉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就是内阁。
  在皇帝之下,除了丞相和大元帅负责政事和军事,还单独设立了议政院、立法院、监察院、审判院四个由皇帝和内阁双重领导的机构。
  之所以叫做双重领导,既是为了防止皇帝利用这四院来架空甚至是迫害内阁大臣,也是为了防止内阁大臣蒙蔽皇帝。
  当议政院就一个重大的政治议题进行讨论分析时,作为皇帝和内阁大臣可以列席旁听,也可以在会上陈述自己的想法观点,但不得干扰议政院的投票公决。
  当立法院广泛征集全国各地的民意制订出一部律法之后,先提交议政院进行最后的审核讨论,一旦议政院投票通过,则皇帝和内阁大臣也要严格遵守,无权废除和中止。
  监察院负责监督纠察上至皇帝,下到百官,一旦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则可以提交审判院,由审判院根据大汉的律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审判。皇帝和内阁大臣对监察院的执行公务有知情权,但不得插手干涉,而审判院做出最终的审判之后,皇帝在一年之中有三次特赦权,丞相和大元帅各有一次特赦权,其他内阁大臣则有一次复审权。特赦权只能免除死罪,但不能免除其他刑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