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574章
  上半年航空兵出动伊尔四轰炸机,对鞍山昭和钢铁厂、本溪湖钢铁厂、奉天兵工厂、抚顺石油炼化厂的几次空袭,都曾经挨过杨震的狠批。那里的炼钢和军械生产工人中的中国人,对于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无价之宝。日本人可以不心疼,但是中国人自己不能不心疼。
  你这一通炸弹下去,你就能保证炸死的都是日本人?误伤了一个技术工人,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如果不是战略上的需要,外加暂时的鞭长莫及。但凡有一点可能,杨震恨不得将这些工人都搞过来。还能批准他们去狂轰滥炸?
  这么一通狠训下来,航空兵在制定计划和执行的时候更是束手束脚。在制定轰炸目标时候,当然只要是中国的,都不敢在放到计划里面去。一号那次发的火气,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可还是让航空兵记忆犹新。
  而对朝鲜的空袭,毕竟那里有价值的战略目标数量不多。所以抗联航空兵的战略空袭能力,并没有与战术作战能力那样,在实战的锻炼下,得到飞速的提高。虽说不能算是没有,但在太多的方面也是一片空白。而远航程的导航能力,更是抗联目前最大的一个弱点。
  日本本土周年的形势与英国一样,都是四面临海的岛国,进出都需要飞越大海。虽说相对于不算宽的英吉利海峡来说,东北到日本需要飞过整个日本海的航线,在海面上的距离要宽的多。但是毕竟英国人在这方面,经验要丰富的多。
  而且英国人虽说不是战略轰炸的开山鼻祖,但是对于战略轰炸的重视,却远非一般国家可以相比的。而且在对战略轰炸的研究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之处。那位杜黑老兄的理论,他们研究的可是相当的深刻。
  别看现在被德国人地面上打的几乎无还手之力,但是在空中,除了开战之初,英国人因为观念有些保守的问题,吃了点亏之外。到了不列颠战役开始之后,可是就没有吃过太多的亏。自西欧战事爆发之后,对德轰炸却是自不列颠战役开始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其重轰炸机的研制与发展,也是目前所有参战国中最重视的,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与更加重视中型轰炸机、战术轰炸机研制与发展,或是没有能力制造类似轰炸机的德意日相比,英国人的轰炸机才是真正的战略轰炸机。
  去年服役的哈利法克斯轰炸机,今年年初服役的斯特林轰炸机,眼下已经开始量产的兰开斯特轰炸机,都是性能优秀的战略轰炸机。尤其是哈利法克斯轰炸机与兰开斯特轰炸机,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是对德战略轰炸的主力。
  斯特林轰炸机虽说在大航程的载弹量上,略微显得不足但那是分跟谁比。跟英军与美军的其他重型轰炸机相比,是差了一些。但是在一千五百公里的作战半径时候,一千五百公斤的载弹量,所有的日军轰炸机都只能相形见绌。
  而且这种轰炸机虽说在大航程载弹量上,与其他英军轰炸机相比略微差了一些。尤其因为结构的原因,无法挂载大型的航空炸弹或是一些特种炸弹,但是其皮实的程度,也是首屈一指的。也是整个二战英军所有战略轰炸机之中,最结实的、抗弹性最好的一种。
  英国人研制战术飞机的眼光的确有些保守,直到西欧战争全面爆发,还在使用笨重的双座战斗机。但是这研制战略飞机的眼光,还是可以说相当一流的。短时间之内,就研制出三种性能优良的战略轰炸机。
  再加上雄厚的航空工业、电子和通讯工业基础,英国人空军真正的综合水平,其实还在美国人之上。可以说是整个二战之中,表现最优秀的一支空军。别看德国空军一直表现的极其优异,但是在某些方面与英国人相比还是有距离的。
  与英国人相比,德国人只能算是一支战术空军。对于杨震来说,他一直认为英国空军,才是整个二战之中表现最优异的空军,是真正的战略空军。他的战术空军虽不是最出色的,但是战略空军绝对是超一流的。
  至于亚洲战场上,与英国人的轰炸机相比,日本的陆海军的所谓重型轰炸机连毛都算不上。除了部分轰炸机在航程上可以有的一比之外,其余的无论是防护能力,还是载弹量都相差悬殊。最大不过一吨的载弹量,与英军的轰炸机相比,也就是一个中型轰炸机的标准。
  而日本人的海军航空兵的确是素质一流,但是过于依赖精英战术,却注定这支航空兵无法承受战争的高强度消耗。他们海军航空兵的战术运用,更适合应对局部战争,而不是一场世界大战。
  再加上自西欧战争全面爆发以来,英国人以雄厚的电子工业为基础,研制的一批优秀导航设备,以及通过战争锻炼出来的导航人才,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不仅德国人无法相比,就连美国人也无法相比。
  而对于英国人的这些经验和战略、战术,正是已经开始准备对日空袭作战,但却是除了缺乏相应的轰炸机,以及可以支撑长期对日轰炸资源之外,最缺乏的就是远程轰炸经验,以及相应的导航技术的抗联最急需的。
  如果能够获取这些经验,将会在不远的未来,为抗联对日展开战略轰炸全面展开,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更为抗联培养出自己的导航人才,以及为自行研制某些方面的特殊设备,提供一个相当不错的平台,并节约大量的时间。
  对于已经下决心展开对日轰炸的杨震来说,英国人的轰炸机他倒不是很在乎。轰炸机的来源以及支撑对日轰炸的资源这个问题,随着某一天的越来越接近,是短期之内就可以解决的。
  尽管是和别人分饭吃,但是毕竟不是不能解决的。但对日进行战略轰炸所急需的导航技术,以及战略远程轰炸的经验,却是抗联很难获得的。抗联也没有美国人的那个雄厚的本钱,拿装备去换经验。
  更何况美国在二战中的战略轰炸,本身就是依靠英国人的经验起家的。英国人的这个建议,虽说在一贯对英国的提防,甚至还在苏联人之上的杨震看来明显别有用心。但无疑英国人的这个建议,正是解决了抗联在战略上最急需解决的短板。
  第1453章 走后门的航空兵
  杨震即不是什么苏粉,也不是什么德粉,更是不是什么美分。他只是以一个正常有理智军人的公平眼光,从军事角度以公平的眼光分析和判断,各参战国的真正军事素质和战斗力的。
  尽管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对日本人无比的痛恨。面对着日军的各种恶行,恨不得一下子就将日军彻底驱逐出中国去。但作为一名军人,杨震依旧实事求的认为日军的步兵战术,虽说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但绝对是整个二战所有参战国最好的步兵战术,也最符合日本自身实际情况的战术。其武器装备,也相当的符合自身的战术要求。
  同样,杨震始终认为英国人的陆军实连三流都达不到。整个英国在二战之中,所谓的陆军名将,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尤其是那位蒙哥马利,杨震很是看不起。他认为这位英军二战名帅,根本就算不上名将。
  与其说是依靠着战略战术打败对手,还不如说倚仗着绝对的海空优势,使用充足的补给击败对手的。这位老兄在登陆西欧之后的表现,其实连勉强合格都算不上。杨震一直认为英国陆军全部将领,也就那位亚历山大还勉强算是合格。
  但其海空军的表现,绝对是一流。尤其是空军的表现,除了在战争开始阶段在战术和装备运用上比较保守之外,整个战争之中的表现几乎是无可挑剔。如果说战术水平只能说不错的话,那么战略空军的水平就是超一流的。
  其整体实力,绝对是不容小视。对于英国人你可以轻视在某些方面的短视,可以看不起他们的陆军。但是英国人的海空军,你绝对不能轻视和看不起。谁要是小视英国的海空军,那么在战场上吃亏的只能是你。
  借鉴先进经验,对于杨震来说并不是一件嘴上的空谈。采众家之所长,弥补自己的弱点,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素的战略、战术,这才是杨震所希望的。既不能不顾自己的现实,生搬硬套。但是也不能闭门造车,自己搞自己的。
  而杨震更加清楚的是,没有远程越洋飞行的经验,以及先进的导航设备和人才,对日战略轰炸,就只能是一个梦想。现在英国人主动提出来这个建议,在杨震看来实在是机会难得。所以对于英国人的这个建议,杨震想都没有想的便同意了。
  这是好事,为什么不同意?这正瞌睡呢,有人给送枕头来,那不正是好?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是错过了可就要耽误事情的。抗联可没有美国人那么大的本钱,拿着飞机硬去堆出来战略、战术。
  在接到英国人的提议之后,心急的杨震可没有管英国人这个建议能不能真的实施。马上给航空兵下命令,让他们立即挑选六十名分队长以上或是两年以上军龄的老飞行员,三百名新飞行员,三百名文化水平至少在国高毕业的干部,外加一千五百人的空勤人员组成培训队,先进修英语。
  同时要求军区政治部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给航空兵调集一批专业的英语翻译。当高禹民询问数量的时候,杨震只说了一句有多少要多少。并要求航空兵司令部和政治部,要抽调出最好的作训参谋,尽快的让这些翻译熟悉作战飞机的那些部件和战术。
  翻译的工作,杨震一直都极其重视。要知道如果翻译不熟悉,很有可能翻译出来的意思跑题千里。设备上的差别倒是好纠正,只要能翻译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但是战术和技术上如果翻译不到位,那就很容易耽误大事的。
  这些翻译的一个口误,到了战场上是要用鲜血和生命来弥补的。所以杨震要求航空兵的政治部,对这些挑选的翻译,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并尽快的熟悉航空兵装备和战术,以及相对应设备。
  结果他的这个命令,差点没有将军区政治部和航空兵给折腾一个人仰马翻。三百名新飞行员,航空兵方面倒是拿的出来。按照杨震的命令,航空兵现在培训的飞行员就在一千五百名。年底完成飞行训练的就有七百人。三百名飞行员,倒是不困难。
  六十名老飞行员,而且全部至少是两年军龄或是分队长以上的干部,咬咬牙倒也拿的出来。但是这三百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却是让航空兵很头疼。部队起点低,整体的文化水平低,这三百名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实在是有些费劲。
  作为整个抗联最优先照顾部队的航空兵,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倒是不少,三百名也不是完全拿不出来。但这些干部,现在都是地勤上的主力。如果一下子抽调走过多,是要影响航空兵战备的。可一号的命令,谁又不敢抽条的去执行。
  对于抗联所有的高级干部来说,如果说因为政委为人宽厚,他的命令如果耍点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讨价还价。三号的命令,也不是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话。那么一号的命令,可是谁也不敢在执行上打折扣。
  最后无奈之下的航空兵,只能向军区代政委、野战军政治委员的李延平求援。好在身为政委的李延平,对部队的现状是了如指掌。考虑如果真的一下子抽调走三百名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对航空兵战备的影响,李延平还是做了一定的调整。
  当然对于杨震的这个要求,他还是支持的。三百名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他知道,对于杨震的目标已经是最低的数量了。为了这件事情,李延平专门去找了总指挥。从今年根据地内国高毕业生之中,额外调拨给了航空兵三百名。
  考虑到专业和基础的问题,李延平明确的命令航空兵,这批新兵绝对不允许全部调拨到英国学习。选拔的人之中,至少要有一百名的老兵。而且所有挑选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甄别。这三百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给他们培训出来做替补的。
  在李延平再三提出,选拔出来的人不仅要技术合格,政治更要过硬。宁愿数量不足再想办法,也绝对不允许一丝不稳定的因素出现。在李延平看来,去身为帝国主义的英国那里学习,必须要政治上绝对坚定的人才可以。
  否则一旦有人被帝国主义的花花世界勾引,忘记了自己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共产党员的身份,那么乐子就大了。要是有人被帝国主义分子勾引做出叛逃,成了叛徒的事情来,那就对抗联来说更是丢大人了。
  对于眼下的李延平来说,在经过这么多的事情之后,虽然对苏联的好感已经急剧下降,不在像以前那样当做老大哥。但毕竟之前,还受过多年的马列主义教育。德意日是即是帝国主义国家,也是法西斯国家。但是美英两国,还是实实在在的资本主义国家。
  虽说不能说像以前那样忘我之心不死,但是也必须要做好防范,防止出现任何的意外。现在只是因为利益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盟友,可这必要的防范还是要做的。相对于只在肚子里面闷声发大财外加排斥和防备的杨震,李延平这个政委可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的。
  他再三强调挑选去学习的干部,政治思想必须要过硬。用他的话来说,要又红又专。既要保证将技术学到手,也不能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学过来。噢,又红又专的那句话还是杨震说的。这个底线,是李延平再三要求的。
  而其实在眼下各个工厂已经陆续上马,各个专科学校已经陆续开始招生的这个节骨眼上,调拨给航空兵这三百名国高毕业的新兵其实也不容易。是总指挥费了好大的心思,才从计划之中额外调配给航空兵的。
  为了给航空兵增加这三百名文化程度较高的新兵,总指挥没有假手他人,亲自在今年高中毕业生数量上,计算了整整一夜。总指挥算计的很详细,就连新区的伪满国高毕业生和师道学校的毕业生,都计算在内了。
  尤其还是在现在这种是特批的情况之下,从那里给航空兵调拨这三百名高中毕业生,着实让他相当的头疼。他倒是不介意违背规定给航空兵开这个后门,可现在自己门口处天天堵着一帮伸手要人的家伙。
  这个节骨眼上违背规定,一下子调拨出去三百人,还只能是男学生,的确是让他很头疼。没错,现在调拨给航空兵这三百高中毕业生,的确是违反了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对招收高中毕业生入伍的严格规定。
  现在整个东北局和军区,对国高学生入伍,有着用几位常委的话来说极其苛刻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对学生的挑剔,而是对招收学生入伍数量的规定严格。不是多招,而是尽可能的少招。
  这是杨震在军区常委会上和其他的常委吵了整整一天,又在东北局常委会上吵了小半夜,拍桌子才定下来的。其实作为军区司令员来说,他比任何人都渴望尽可能的多招知识分子入伍,将部队打造成一支头脑型的军队。
  随着新的军事技术不断出现,新的战术和战法的不断涌现,部队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强烈。而杨震这个全军的一号军事首长,更是一直认为一支拥有知识的军队,才是一支真正现代化的军队。一支头脑型军队的战斗力,要远远的高于文盲型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杨震知道现在这个想法,却是最多只能想想。在根据地内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人口之中文盲还占据绝大部分的情况之下。如果想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只能尽可能的保留这些高中生,让他们继续升学为即将已经开始的工业建设,以及未来的工业发展做好准备。
  如果现在大批招收那些本来应该去升学的学生入伍,短时间之内的确可以提高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但是在杨震看来那是极端的短视,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没有大批的知识分子只能是空想,那才未来中国真正希望所在。
  第1454章 高中生也是计划使用
  正是在杨震的坚持之下,按照东北局和抗联的规定,每年在高中毕业生之中招兵,有着严格的数量规定。而且不完成高中学业的高中生,是绝对不允许入伍的。每年的高中毕业生之中,要能升学的还是要尽可能的升学。
  当初在设立东北大学时候杨震提出的意见,东北局还是很重视的。尽管不知道他这位除了自己所分管军事方面,以及中央指定其管理的对外谈判之外,对于其他事情基本不发表意见的第二书记,为何这么重视教育。但他在这一方面的思路,还是被东北局最终采纳。
  考虑到杨震的思路,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干脆将原有的计划扩大了许多。除了原有已经准备组建的东北大学,又针对目前的急需组建了一批专科学院。同时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医科大学的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
  现在东北大学目前正在组建,原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陆续开始复课。在加上同时组建的哈尔滨财经学院、齐齐哈尔外国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还有正在筹建的东北机械工业学院、东北冶金工业学院等一批专科学院,还有为了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正在筹办的各种专科学校。
  就连郭邴勋的那位刚到根据地的老父亲,连多年未见面的儿子都没有见到一面,就被总指挥拉去在伪满哈尔滨铁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培养急需铁路和桥梁人才的交通学院。
  而考虑到根据地内目前存在着的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除了从关内来东北的讲师和教授,以及各专业的毕业生之外。东北局还想方设法,从苏联方面聘请了一批从东迁的各个大学,疏散到西伯利亚的讲师。
  甚至从美国也高薪聘请了几十位工科教授和讲师,尤其是华裔的教授和讲师成为首先聘用的目标。彭定杰在美国工作的重点,除了与美国人交涉所需各项物资之外,另外一个新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的动员这些人回国任教。
  现在各方面对知识分子的需要,已经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在大学生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伪满国高毕业的学生也成了抢手货。而随着这些学校组建计划开始展开,眼下那些高中生明显相当的不够分。
  再加上军区理工大学、军区军事医学院两所部队高等院校,军事指挥学校、炮兵学校、装甲兵学校、飞行学校一系列军事专科学校。还有部队每年招收的,对文化程度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兵种。以及正在建设的,需要培训大量技术工人的各个大型工厂到处都需要知识分子。
  眼下整个根据地,别说高中毕业生,就是国中毕业生都是供不应求。东北局书记处的几个书记,军区项主任和高禹民那里,天天有各部门的负责人去要人。甚至在有的时候,都达到了门都推不开的地步。
  现在整个根据地内实行的都是计划和半计划经济,整个根据地内的高中毕业生也一向是按照统一计划,按照分数线使用的。所有的高中生以及初级师道学校毕业生,都要统一参加高考,按照分数线的标准来统一分配使用。
  每年的高中毕业生,军事学校招收多少、选派留学的多少、在根据地内升学的多少,部队可以招兵的多少,都是有着严格计划的。所有的分配指标,都是由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根据毕业生的数量,统一根据分数线研究的。至于大学生分配,那是由书记办公会决定的。
  今年的计划在七月份就已经分配完成,现在额外调剂三百名高中毕业生,多少有些为难。好在新区的伪满国高毕业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虽说这些人还没有列入分配计划,但是从各县之中挑出三百人,补足原有的按照计划升学的数量,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三百名调剂给航空兵的今年高中毕业生,原本都是准备调剂组建交通学院的,结果被一纸命令全部调到了航空兵。气的原本就不同意在学生之中招兵,现在又被东北局委派组建培养急需铁路人才交通学院的郭邴勋老父亲。找到正在收拾行装,准备离任的李主任那里大吵了一顿。
  也许是在四川待的时间多了一些,这位性格越老越辣的老人。态度很坚决的告诉李主任,要么把他被征集去当兵的学生调回来,要么他收拾行李马上就返回四川。别说别人,就连儿子他都不想再见了。
  最终还是总指挥亲自出面,苦口婆心了大半夜工作,以及亲口保证从新区的伪满通辽国高和师道学校的毕业生之中,调剂五百人给他,才总算做通了老人的工作,让老人留在了东北工作。
  李延平想办法调剂给航空兵的这三百高中毕业生,尽管提出了不少的要求,但是确实已经是最大的努力了。年初的时候,熊大缜为了多要一些国高毕业生培养作为技术工人,还被杨震指着鼻子狠批了一通。
  而军区今年分配给航空兵,可以从高中毕业生和师道学校毕业生之中招收入伍的新兵指标,也不过才一百七十人。就这么一点数量,还是考虑到他们那里技术密集型的特殊情况,而给予了特殊的照顾。
  装甲兵那里才给了一百不说,中间还被装备部给截胡了十五个人。气的陈翰章在通辽前线发电报给熊大缜,两个人你来我往在电报上吵了整整大半个月。甚至连高禹民这个政治部主任也跟着倒霉,被老战友陈翰章在电报上狠狠的给骂了一顿。
  尽管因为杨震的这道命令闹出了不少的风波,但好赖按照杨震的要求,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去英国学习的队伍吗,是七拼八凑的组建了起来。只不过这些人只是一个初步的选择,至于真正能挑出多少来,还需要经过政审之后才能确定。
  这是李延平给航空兵要来这三百名高中毕业生之后,唯一的要求。用李延平借用杨震的话来说,去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干部、战士,必须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才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可靠性都不行,要百分之二百才行。
  被抽调出来的这些干部和战士,一边在等着政治审查之余,一边在突击学习英语。而那调拨来的三百名刚刚穿上军装,兴奋劲还没有过去,还在和那些教他们学习英语的翻译一起突击学习技术,熟悉航空兵的装备和战术。
  只是现在将航空兵搞的鸡飞狗跳,有些拔苗助长,一股脑的只想着把英国人的先进经验学习到手。至于对日进行战略轰炸的轰炸机来源,压根就没有对英国人抱多大希望,还是将主要的希望放在美国人身上的杨震还不知道。
  他一直惦记的这三种,原本以为只能空垂涎三尺。但现在已经沦落到自己还得向美国人要饭,根本就没有余力大量援助给自己的英国人。会将这三种战略轰炸机中斯特林轰炸机,会在半年之后大量的援助给抗联。
  在日本人连续攻占马来亚、新加坡、缅甸,并将刺刀已经顶到印度胸口上之后。在东南亚战场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日军随时有大局进攻印度可能性的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加急迫需要抗联缓解其在战场上的压力。
  一贯是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的英国人出手,在刚一开始的时候,甚至比美国人还要大方。第一批就给了一百二十架斯特林轰炸机,还有一百架飓风战斗机,一百六十架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七十架惠灵顿中型轰炸机。
  而且随着美国人的参战,日本人攻进印度、澳大利亚,并在印度和澳大利亚控制了相当一部分领土,并与英澳军形成长期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英国人援助抗联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虽说都是其淘汰的装备,但是对付日本人是足够了。
  飓风战斗机、斯特林战略轰炸机、惠灵顿中型轰炸机,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十字军巡洋坦克、盟约者巡洋坦克,马尔蒂达二和瓦伦丁步兵坦克,数量虽说比不上美国货,质量上也和美国货有些差距。
  英国人甚至用自己的这些二手货鼓动美国人,很是替换了一部分美国人原本援助给抗联的,性能比他们自己制造坦克要优良的m四中型坦克,m三轻型坦克,以及各种战斗机和轰炸机。
  但不管怎么说,在时间上却是比美援还先到位。而且在整个四二年,数量也一直超过美国人。虽说英国的援助以飞机为主,地面的装备数量并不多,只有千余辆英国制造的坦克。但那些重轰炸机,对于抗联来说真的是解决了燃眉之急。
  而英国人援助斯特林重轰炸机,虽说性能上与美制重轰炸机还有些差距。其英制计量和计算单位,也给抗联在使用上,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至少加仑和磅这种英制计量单位,对于抗联来说还是很陌生的。
  而且这种大型四发轰炸机,因为自身整体结构的原因并不适合改装特种飞机,尤其是无法投掷一些特制炸弹和大吨位的炸弹。除了拆除掉载弹仓之后改为滑翔机牵引机之外,平时只能单纯的作为轰炸机使用,用途远没有美制轰炸机那么的广泛。
  却是抗联在对日轰炸使用的几种轰炸机之中,第一批大批量抵达抗联的轰炸机群。在最终的装备数量上虽然不如美制b二十四轰炸机,但是也占据了抗联战略轰炸机群的三分之一。
  在美制轰炸机大批量抵达之前,这些先行抵达的斯特林轰炸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承担了对日轰炸的主力。直到四三年年底,美国人援助的大量b二十四轰炸机到位之前,因为数量上的原因,一直是承担抗联对日轰炸的主力轰炸机。
  即便是美制轰炸机大量的到位,但是这些数量充足的英制重轰炸机,也没有像他们留在英国本土的同伴那样被转入二线。或是充当教练机,或是充当滑翔机牵引机,而是与美制轰炸机一同,成为抗联对日轰炸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