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恰逢雨连天 > 第204节
  杜桢原想为自己辩解两句,但一想到苏时雨罪臣之身,却在蜀中查案,一回来便摇身一变成为左都御史,说明陛下在此一案上,对她是信任至极。加之她在朝野势力本就盘根错节,与沈青樾的交情不提,三法司今后都要以她马首是瞻,倘若自己抵赖,她令三法司一齐彻查,那便是天网恢恢了。
  杜桢原是朱沢微的人,与沈奚本就有龃龉,若不是户部实在缺人,沈奚入内阁后,又要打理国事,恐怕早就让他收拾包袱滚回老家了。
  晋安朝时,杜桢就萌生过退意,后来到了永济朝,他以为沈奚会一败涂地了,哪知沈青樾非但好端端留在了宫中,还荣晋国公。
  杜桢本欲致仕,奈何从前挥霍,银财渐空,府里还有一大家子的人要养,于是便起了恶念,想利用屯田制狠狠捞一笔,然后挂印归去。
  他从前跟着朱沢微时,手脚便不够干净,贪墨这种事,头一回战战兢兢,生怕遭雷劈,到了第二回,便成了我渡众生不如众生渡我一般厚颜无耻了。
  苏晋见杜桢不作辩解,续道:“沈大人身为户部尚书,田粮户籍出错,虽有失察之过,但天下之广,岂有让一人查之的道理?左膀右臂出错,防不胜防。且蜀中桑田案,若非沈大人细心,在几无痕迹的两册上找出端倪,用计引张正采的官员上钩,轻易交代事由,臣只怕无法一月破获此案。”
  她说到这里,略顿了顿,“再者,吏部曾于永济二年彻查各地官吏,平川县的县令姚有材为吏部侍郎任暄亲自任免,姚有材行事乖张,欺民已成习惯,吏部在外计时,就没发觉端倪?就没发现平川县曾有税粮被吞?”
  朱昱深冷声道:“吏部,你们怎么说?”
  任暄腿脚一软,与杜桢一样,亦扑通一声跪下。
  曾友谅满头冷汗,此事他虽不知情,但与沈奚不一样,沈奚出岔子,是因时年太久,鱼鳞册与黄册本身就有问题,他出岔子,则纯粹因为怠惰了:“此事……是臣失察。”
  苏晋道:“陛下,永济二年,朝中因各大案,撤去大批官员,各要职出缺,吏部疲于举才纳贤,一个地方县令的任免,哪怕有不妥当,再正常不过了。”
  朱昱深道:“照你的意思,吏部尚书不必罚了?”
  “要罚。”苏晋道,“但臣以为,上头任免,下头办事,若底下官员监守自盗,上虽有失察之过,就此案的本因与当时吏部的情况而言,无需担大责。”
  她说到这里,略停了停,“陛下,至于吏部任免失察,吏部侍郎的包庇,甚至同谋之罪,最初……其实是由柳大人寻得端倪的。”
  “柳大人曾给臣看过一封屯田案的密函,上附各涉案官员的任免记录,臣是在看了密函后,发现不对劲,才往下追查。”
  朱昱深明白过来。
  方才苏时雨说什么吏部“上头任免,下头办事”,“无需担大责”时,他便觉有疑,这个苏晋,怎么好端端为曾友谅开脱来了?
  现在看来,她哪里是在为曾友谅开脱,她不过是在为柳昀说情罢了。
  柳昀身为内阁首辅,屯田制是他一力颁下的。而今屯田新政出了大问题,追究到头,便该追究他了。
  可他只一人,如何为下头所有人承担过失。
  苏时雨的言下之意,屯田新政施行至今,成效显著,这就够了,至于种种症结,该办的办,该治的治。
  无论是柳昀还是沈青樾,已做到极致,陛下就不必责罚了。
  看不出,左都御史言辞凿凿下,倒还藏了点私心。
  朱昱深淡淡道:“犯下此案的,为首便是杜桢与任暄二人了?内阁呢?”
  苏晋微微一滞。
  其实朱昱深的言中意,她岂会听不明白。
  凭杜桢与任暄之能,行事如何能瞒过柳昀与沈青樾,沈柳二人之所以会一时失察,自是因为内阁之中,有人提前觉察了杜桢与任暄的贪念,从中作梗,推波助澜了一把。
  而整个人,非后来在蜀中屯田案中屡屡出手的舒闻岚莫属。
  朱昱深此问,正是在试探苏晋。
  理解不难,难的是如何回答。
  第256章 二五六章
  苏晋余光掠过舒闻岚:“禀陛下, 只杜桢与任暄二人。”
  这回轮到朱昱深微微一愣, 深似海的目光中似涌动着什么捉摸不透的情绪。
  都说当年谢相在朝时,百算不失,如今的谢氏阿雨, 历经沉浮,竟成了昔日的谢相。
  苏晋没有在此案的嫌犯上多作纠葛,继续道:“鱼鳞册与黄册上有遗漏,官府的税册已被销毁, 翠微镇的镇民还存有一本自己的账册,原可作为呈堂证供。但, 这本民账是由翠微镇江家的老爷江旧同私下收着的。因江家大公子逃役, 被姚有材拿住把柄,以此要挟江家, 江旧同不得已, 当着姚有材的面烧毁了民账,并签下地契, 导致此案寻证困难。”
  “万幸的是,臣后来派人寻到翠微镇上一任县令。这名林县令为官时小心谨慎, 无论是征税募兵, 都将官府的摘录私下誊抄了一份, 眼下林县令与翠微镇的镇民已于正午门外等候, 愿为此案作证, 陛下可要宣他们入殿?”
  朱昱深道:“不必。”
  不必宣证人入殿, 不必看她从蜀地带来的证据。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短短二字,实则是这位心思深沉的陛下对新任左都御史的信任,至少在此一案上。
  苏晋续道:“事后,江旧同得知,早在半年前,姚有材为求立功,作伪证,添枝加叶地状告江家大公子逃役,令其惨死狱中,怒极之下,江旧同失手,杀了姚有材。”
  “虽说杀人偿命,然此案事出有因,法外有情,臣请——”苏晋略顿了顿,垂下眸,“改江旧同的枭首为流放。”
  此言出,满殿诧异。
  他们不是第一日认得苏时雨,知道她从来执法清明,怎么竟为一介平民求肯起来了?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当年朱南羡九死一生,流落蜀地,曾落脚江家两年,在不知其身份的情况下,江家对他尊之敬之,不曾有半点亏待。
  朱南羡此生不负任何人,如今她与他天各一方,只盼着能为他做些什么。为江家求肯,亦算是代他还了这一恩。
  朱昱深看着苏晋,目光深邃,似能将她的心思看穿。
  可是看穿又如何?
  她能回来,除了为志,不正也因为受制于她与朱南羡的情么。
  朱昱深是要盼着他二人能情深似海矢志不渝才是。
  “准了。”
  苏晋再道:“姚有材死有余辜,他的死,是屯田大案中的一桩小案,而奉天殿为天子庙堂,臣本不该将此微末之事禀明于殿上。但管中窥豹,以小见大,从翠微镇的桑田案便可看出,各地屯田案,之所以艰涩难查,除了因为官欺民外,多半有案中案发生,譬如为官者拿住为民者的把柄,使其只能忍气吞声,是以臣请——”
  苏晋说到这里,径自撩袍陛下,“陛下抽调亲军卫,分往各地,在审查余下四十六桩屯田案的过程中,先将涉案百姓保护起来。尔后,都察院在各地的巡按会将官民分开来审。”
  朱昱深沉声道:“在京御史百余人,为何不分派御史,却要动朕的亲军?”
  苏晋道:“在京御史虽有百余,但分去地方,却是杯水车薪。人力不足,难以防范,地方涉案官员便有机可乘。亲军卫象征着陛下,象征着皇命,各地审案,有亲军卫同往,涉事官员便不敢妄动,借此将官民分开,分而审之,就可阻止如翠微镇一般民杀官的惨案发生,抑制事态恶化,此其一。”
  “其二,各地已有巡按御史,是以臣不欲派在京的百余御史去地方。臣要这些御史留在京中,自上往下,由户部左侍郎杜桢,吏部任暄起,清查户部与吏部,肃清吏治,如此中央,地方,百姓,三管齐下,才能根除症结,是为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整个朝堂静穆不言。
  亲军只听命于帝王,苏晋的话说得再漂亮,也是要让亲军暂为都察院所用的意思,难免文过饰非。
  朱昱深不置可否,只问:“你要用哪一卫亲军?”
  苏晋沉吟了一下:“禀陛下,每一卫。”
  此言出,奉天殿内还好,奉天殿外持笏听议的,有的吓得腿脚发软,险些就跪下。
  苏晋接着道:“臣请,自虎贲卫、金吾卫、羽林卫、凤翔卫、锦衣卫、府军卫……忠孝卫十二卫中,各抽调五十人,去往地方。”
  自古文臣武将,各有职守。
  如果只遣一卫亲军去往地方,其职责与地位,易与当地御史混淆,并行审查大权,若起矛盾,反倒会使审案滞后,可若自每一卫抽调,各亲军间相互制衡,御史行事便能更加顺利。
  苏晋这一提议,虽是兵行险着,不可谓不绝妙。
  然而可行与否,全凭圣念。
  若换作景元朝,景元帝怕是早已治苏晋死罪,若换作晋安朝,莫说抽调亲军,便是将三支亲军卫齐整地交给苏晋,只要面上理由得当,朱南羡也会准允。
  早先两个帝王,心思大抵可以预料,但朱昱深太莫测,从来猜不透,以为他会责罚的,反倒褒奖,以为会博龙颜大悦的,反倒漠然置之。
  朱昱深看着苏晋,一时不言。
  其实他并非时时事事都在掌控之中,先前一直困惑柳昀既要动锦衣卫,为何不提前知会自己。
  到如今才明白,柳昀此举,不过是在为今日这一出做铺陈。
  若没有柳昀私动锦衣卫在先,今时今日,他不会同意苏时雨的提议。
  难怪柳昀会将绯袍带去蜀中,恐怕他在那时,就打算亲自请天子调遣亲军了吧。
  又难怪,苏时雨今日着了这身绯,恐怕她在看到柳昀的绯袍时,便参破了他的深意。
  这才是他们穿绯袍的意义,他们想告诉他——天子之军,亦当护民守民。
  大殿寂寂,过了会儿,朱昱深没应苏晋的提议,反是问:“朕听闻,你离开蜀地前,把布政使马录的职免了?”
  苏晋愣了一下,合袖揖道:“是,倒不是免职,臣没这个权力,只是下了咨文,命他停职候审。”
  “理由呢?”
  “马录尸位素餐,桑田案事发后,毫无作为不说,只知逃避责难,一方布政使当担起一方布政治民的大任,如此瓦釜雷鸣,朝廷算是白养了。”
  朱昱深笑了一声:“曾友谅。”
  “臣在。”
  “照办吧。”
  曾友谅有点茫然,片刻才反应过来朱昱深是让他照着苏晋的意思,将蜀中布政使彻底免职,忙不迭应是。
  朱昱深言讫,似是顺便地提了一句:“都督府,亲军卫的事,亦照办吧。”
  话音落,满朝文武都似愣了一瞬,待戚无咎领命后,才无声撩开袍摆,朝朱昱深拜下。
  早朝毕,众臣退出奉天殿时,朱昱深唤了声:“柳昀,曾卿,你二人留步。”
  柳朝明顿住步子:“陛下有何吩咐?”
  朱昱深淡淡道:“苏时雨既已重返都察院任左都御史,依规矩,纳入内阁,复她一品辅臣之职。”
  柳朝明与曾友谅听了,与驻足的苏晋一起合袖行礼。
  朱昱深道:“罢了,柳昀,你留下,其余人等退下吧。”
  苏晋与曾友谅一齐走出奉天殿,早已撤去殿外的群臣竟一半没走。
  秋高气爽,天地都是清朗的光,宫楼浸在长风中,默然矗立。
  而宫楼下,广袤的墀台上,都察院一行人等终于洗去这数月来的疲惫与焦虑,言脩与翟迪当先一步越众而出,带着一众御史,敬重万分地朝苏晋揖下。
  “下官——左副都御史言脩——”“右副都御史翟迪——”“左佥都御史宋珏——”
  “右佥都御史顾云简——”
  “拜见左都御史大人!”